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7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275篇
劳动科学   35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2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54篇
理论方法论   164篇
综合类   1966篇
社会学   201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51.
赵蕾 《探求》2014,(1):31-37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承继了罗马法上司法权性质二元论观点,认为司法权既包括诉讼裁判权也包括非讼裁判权。非讼裁判权本来就是法院司法权的一部分,这种观点既符合法学历史事实,也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增设非讼程序,可以实现法院裁判权范围的合理扩张,也可以为司法权提前介入市民社会提供新的路径;同时,非讼程序也为人民提供了纠纷解决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952.
空白票据制度在票据法理论体系中非常独特,甚至异化,它突破了票据法固守的设权性、文义性、要式性特质.其通过空白票据补充权的行使,使未完成票据转换为完全票据,扩展了有效票据的范围,在促进票据进一步流通的同时,兼顾了对善意持票人利益的保护,对于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中的空白票据纠纷诉讼案件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参酌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3.
当今,中国社会群体纠纷日益增多,但纠纷解决机制并不能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群体纠纷增多有诸多原因,而群体诉讼有其独特的功能,为此,应当努力探寻现存制度存在的问题,诸如代表人诉讼制度、群体诉讼制度,并提出应对措施,同时努力探寻建立多元化的群体纠纷解决机制,灵活运用多种纠纷解决办法,由此更好地解决群体纠纷,实现社会文明与和谐。  相似文献   
954.
虚假民事诉讼是法律制度正向建构、不断完善与虚假诉讼行为人反向利用、挑战秩序两造之间博弈与冲突的表现.虚假诉讼的诉权承载了行为人侵害他人权益和司法秩序的恶意,诉权的扭曲导向审判权和审判程序的功能异化。司法机关应及时通过构建虚假诉讼的释明承诺机制、发现识别机制、审查判断机制和制裁威慑机制来防范和规制虚假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955.
诉讼维权在某些维度上为业主营造了抗争的机会空间:以“合法律性”赋予业主行动“合法性”;为业主不满情绪的宣泄提供了机会;新闻媒体的关注为诉讼增加了“法律量”。但是,在另一些维度上诉讼维权则限制了业主抗争的机会空间:业主诉讼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胜利;难以产生动员效应和增强群体认同;难以发挥与政府讨价还价的杠杆效应。总之,在当前的政治机会结构和法律机会结构中,诉讼在更具象征意义的维度上为业主营造了抗争的机会空间;在更具实质意义的维度上却没有营造出明显的机会空间。同时,诉讼维权减轻了基层政府的维稳压力,为其提供了一种制度化应对业主维权的方式,从而为城市基层政府的治理创造了机会结构。  相似文献   
956.
在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我国对环境公益诉讼作出了一系列探索,但实施效果与当初预期还有相当差距,动力不足是重要表现之一.深层原因主要有法律制度不健全、法院受理公益诉讼案件保守、法官排斥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案件成本制约公益诉讼、公众参与沦为空话等.因此,必须从完善实体法、构建系统的环境诉讼程序机制、改革环保法庭体系设置、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健全公益诉讼基本理论作为推动力,将司法实践上的松绑作为混合动力,将公众参与作为根本和持久动力,构建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动力机制,摆脱环境公益诉讼动力不足的局面.  相似文献   
957.
景云 《老友》2015,(4):52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作为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来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司法解释,这部解释共有552条,不仅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诉讼当事人也有相当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5个方面对解释予以解读。1.立案从审查制变为登记制  相似文献   
958.
文章通过对一起典型案例的分析,阐明在我国建立的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共同参与的院前医疗急救模式下,发生涉及院前医疗急救的民事案件时,患者应以原告身份参加诉讼,急救中心(站)是此类案件的被告,急救网络医院不能作为诉讼当事人。  相似文献   
959.
第三方支付的产生与发展适应了现代化市场经济在超越时间和空间上的要求,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金融体制的变革。2010年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非金融机构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13年发布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等,构成了基本的监管体系。但不足以全面预防"第三方支付"作为新兴行业潜在的风险。文章旨在以民法的视角探析第三方支付可能产生的侵权行为,试图通过公益诉讼制度应对风险,从而完善第三方支付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960.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这为中国环境公益诉讼走出困局迎来了良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污染破坏事故频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环境纠纷急剧上升,而环境公益诉讼却一直被“原告资格”卡住瓶颈,环境公共利益长期陷入无人、无力、无法申请司法救济的困局.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为环境公益诉讼打开了一扇门,但并没有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到底该由谁来启动?何时启动?如何启动?所以该法实施两年多来,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困局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在未来《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和最高法的司法解释中,应赋予检察机关、环保组织和公民个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建立以检察机关为主导的多元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环境公益诉讼启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