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56篇
社会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在这淒风悽雨的天气,我且谈一谈生活淒凉的李清照。翻开中国妇女文学史一看,无论那胡姬十八拍的作者蔡文姬或是相传作白头吟的卓文君,女道士鱼玄机或是妓女薛涛,写断肠词的朱淑真或是写香南雪北词的吴藻,都不及我们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是我国女文学家的第一人。我想试一试从她的词里窺探她的生活,连同她的自传金石录后序和其他的笔记参杂起來讲  相似文献   
172.
菩萨蛮     
  相似文献   
173.
中国文人自古喜爱登高作赋,然宋代词人却普遍具有"惧怕登楼"的心理倾向:词人在词中或者用"怕"、"莫"、"休"、"怯"等字眼进行直接表达,或者以"危楼"意象委婉流露.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登楼易生愁"的客观情状以及宋人自身忧郁的个性特征所致.  相似文献   
174.
“东风恶,欢情薄”,是豪放派词人陆游少有的、内心悲凉的喟叹。《钗头凤》追思他与表妹唐婉被母亲活活拆散的婚姻。现代男女不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怀愁绪,几回离索”,全是内心的那一点私念在惹祸。  相似文献   
175.
张惠言以自身儒家道德修养来承担外部挫折与困顿,将儒家信念与个体生命相融合,透现出“渊雅”的儒者风范;他又是一位具有纤细锐敏的感受能力的词人,能够感知并捕捉到事物最为深婉曲折的特质。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张惠言就为词的创作写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6.
国语 《女性天地》2011,(1):15-17
一省之长才情四溢 徐荣凯1942年2月生于重庆,在成都长大。1966年9月,徐荣凯从清华大学动力系毕业后,先后担任四川东方汽轮机厂设计科工程师、副科长,四川东方电站成套设备公司副总经理,四川省轻工业厅副厅长、厅长,国家轻工部副部长,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云南省委常委、副书记,云南省省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相似文献   
177.
秦观性格论     
本文从秦观入仕前后的诗文词作中探讨秦观性格的变化,认为秦观早年性格是豪隽慷慨,不拘礼节的。而入仕之后,由于政治斗争使秦观屡遭贬谪,其性格有明显的转变,既忧郁哀愁、缠绵凄恻又时见萧散的个性。对秦观性格变化的探讨,能使人更全面地理解秦观作品,同时也可以看到政治斗争对文人的摧残  相似文献   
178.
晚清以降,现代意义上的“词学”开始建立,词之起源、声律以及词作品评、词史建构等方面都出现过许多极有创获的论著,词学研究相对热门的态势可以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然而,当我们检讨近来的学术成果时,却发现太多的研究者热衷于理论的探讨,而其“劳动”又难免因袭或蹈空之讥,在“显学”光环笼罩下的词学研究特别是宋词研究似乎走进了一个看似热闹其实沉闷的怪圈。  相似文献   
179.
彭孙道是清初词坛上一位优秀的词人,被王士禛誉为"近代词人第一".他的词学思想也颇有独到之处,本文结合<金粟词话>,探究其词学思想.本文首次总结出他在词论上以自然为宗,并举雕琢;兼容并包,不以婉约、豪放争长;积极倡导,纠云间之弊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0.
张超勇 《老年人》2007,(8):46-46
清代龚自珍在《书汤海秋诗集后》中说,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其实,以诗名的不止人,还有地名。婉约派词人秦观被贬郴州时有《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相传苏东坡特别喜欢这首词的后两句,并特意将其抄录于扇上,不时品味观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