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王士祯在任职扬州司理期间,由于政治上的相互需求,加上本人的诗人秉赋,广泛联络江南士子,以他为首组合了一个观点一致、风格相近的广陵词人群体,绿杨城郭的广陵词坛发出协婉的和声.  相似文献   
32.
清初河南词的创作就其在本地的纵向发展来看,可以说相当繁荣,但具体情况并不十分明晰。现在以《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为基础,结合运用图表形式,揭示清初河南词的留存数量和词人的地域分布,分析其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并对河南词人的词学思想和词学活动加以阐述,以期呈现清初河南词坛的基本面貌,从一个局部透视整个的清初词坛。  相似文献   
33.
《浮玉词初集》3卷,叶光耀著,是浙江图书馆所藏的一部稀见词集。该集的编纂经过6位著名词人之手,且评点者多达157人,是研究清初词学的重要文献。该集不仅对研究清初词集的编纂与流传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杭、湖之地的词人群体研究,尤其是吴兴词坛与西陵词派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4.
《全清词·雍乾卷》是清词整理研究中最新的重要断代成果。该书全景式展示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词坛风貌,全面呈现该时期各类词人群体及其创作,以丰富的文献证据纠正学界此前一直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并载录了大量尚未被关注或者被忽视的作品,充分展现了雍乾词坛的丰富内涵。该书提供的充足资料,可以切实推进学界对雍乾时期词坛的研究,为重新书写清代词史奠定坚实基础,并能促进词派研究更深入的进展,也为重新定位词坛大家提供更合理的参照。该书同时也是一部用心细密、用功甚勤的著作,其所体现的备录词集、精心校雠、祛伪存真、辨误定讹、撰辑小传等优胜之处,可为我国大型总集类文献的整理研究提供良好经验。  相似文献   
35.
孙光宪的词创作在晚唐五代词坛是很有特色的,其最大的艺术特征便是洋溢于其中的勃勃生机。这一特质使得其词作无论是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极富个人风格,并给北宋词坛以一定的影响。在遣词造句方面,孙光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虚词、叠字、象声词及俗词的运用上;在布局谋篇方面,孙词中“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艺术特色在很多北宋词作中都能看到;而孙光宪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取得的成就更是给北宋的一些词加以极大的启示。因此,孙光宪在唐宋词发展史上应占据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6.
清初卓越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有着自己精辟而独到的词学主张,他力主创作的个性化,推重诗词"言情"的基本特征,强调诗词的现实表达.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来自于他对于汉文化的深入濡染和对诗词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他真切纯挚的词风,虽然关乎个人禀赋,但并不完全是其民族气质和天然心性的无意识的流露,也是其对诗词真谛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后自觉的选择.  相似文献   
37.
苏州为清代三大词薮之一,本文以吴翌凤、郭麐、彭兆荪、张埙等为例进行个案剖析,凸显乾嘉时期苏州词坛以"浙派"为主潮的特征,并勾勒其整体构成与祈向。  相似文献   
38.
张海鸥 《学术研究》2008,(3):145-150
邱世友是当代著名学者、词人.他的旧体诗词属"学院派",在学界早已知名.<水明楼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诗乃"变风变雅",怨而不怒;其词风似南宋词坛大家昊文英和姜白石,既密丽秾挚又空灵疏宕,有浑化骚雅之境,同时兼采苏轼、辛弃疾、史达祖、龚自珍等诸家词之长而自成格调;其悼亡词更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9.
仪克中是清代嘉道年间岭南词坛的著名词人,其《剑光楼词》既充满忧己伤怀的幽怨之音,又不乏悠游山林的闲逸情怀。其词师法姜夔、张炎,醇雅清空,具有鲜明的浙派风味。在嘉道之际岭南词坛开始转向浙派的进程中,仪克中作为当时最负盛名的词人之一,发挥了导夫先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
继两宋以后的词坛再盛始于明万历后期,止于清康熙二十年前后。在此期间,就词的“体格性分”的演进而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约自万历后期至崇祯年间,《诗余图谱》《啸余谱·诗余谱》以及其他词谱盛行于词坛,改变了入明后词失“法度”之弊而词学复明,词体体制意识趋向自觉,为词的中兴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约自明天启至清顺治年间,词坛开始突破以往唯《草堂》《花间》是从、唯婉约“正声”是尊的单一逼仄的局面,“变调”始行其道,给词坛吹入了一阵清健之风,初步构建了“正”“变”兼尊并举和众体兼备的多元格局;约自顺治末年至康熙二十年前后,这一多元格局得到了充分发展,尤其是各类“变调”得到了发扬光大,形成了强劲的态势,与各类风雅“正声”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呈现出“正”“变”交相辉映的鼎盛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