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2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343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150篇
人才学   9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86篇
理论方法论   161篇
综合类   2840篇
社会学   490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279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386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409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曹植在创作中广泛地吸收了前代文学传统的营养,同时,又敢于突破传统的藩篱,大胆创新,他有机地融汇了诗、骚精神,充分地发扬了比兴传统,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22.
23.
仕途失意、热爱自然 ,是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原因 ,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他抒发了自己的躬耕之乐、苦、忧、怨 ,创造出一种平淡之中见醇美的审美效果。独树一帜的田园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24.
汪柏树     
《徽州社会科学》2005,(3):54-54
治学格言:认清全局发展动态,抓住前沿上某个没有解决而凭自己作出努力是可以解决的问题。集中力量,紧扣目标,长期咬住,断其一指,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25.
焦循《孟子正义》的诠释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循作为综合吴、皖而起的扬州学派的代表,其《孟子正义》把朱熹、戴震“经世致用”的诠释理念提升到“自觉”的理论高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一并实现了实证与创新并重、理论与经世并重的学术路线,使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的穷经、明道、救世观,在诠释理论和诠释实践中得到双重落实,也由此而使之以既不乏创新与发挥,更注重实证与贯通的兼容并蓄、博大会通的学术特色,成为超越一般补苴拾掇的纯粹考据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从《血色黄昏》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以及独特的表现风格三个方面,对小说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7.
现代散打技术风格的形成与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发展机制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一个新的技术风格,是通过对以往的技术风格的辩证否定而获得的。同时,武术的开放与交往促进了散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实际存在的散打技术风格是文化整合的产物,并指出了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是束缚散打技术进行发展创新的精神锁链。  相似文献   
28.
高师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处理好教学中文化知识与歌唱技能、艺术技巧与歌唱心理、讲授方法与表现风格等几个关系,是实现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9.
天才词人苏轼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词风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为当时绮丽的词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然而,在当时和稍后却未能得到普遍的认同。苏轼之后的北宋词坛主要活跃着两类创作主体,一是以贺铸为典范的都会  名士,一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大晟府人。他们并没有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而是沿袭原有的道路,使词的创作重新陷入艳科的泥沼中去。  相似文献   
30.
王维努力开拓诗歌创作题材 ,努力实现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改变了当时诗歌创作风格比较单一的体制。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雄浑与冲淡的意境、风格 ;边塞、杂咏诗以劲健的风格为主 ;酬唱赠答诗的语言风格大多委曲、含蓄 ,时而风格洗炼 ;送别诗包含豪放与悲慨等风格、情调 ;咏史、闺怨、相思诗呈现典雅、纤 禾农、自然等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