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107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731篇
社会学   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威妥玛的<论语>英译本迄今少有人提及.文章从<论语>的英译及其研究、威妥玛的生平简介及翻译目的、威妥玛译本的情况介绍及其简评等几个方面对威妥玛的<论语>英译作简要介评.  相似文献   
32.
在简要介绍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以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以许渊冲的唐诗英译为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输入”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证实在唐诗的英译过程中,翻译家许渊冲的主体性作用在这四个具体步骤中的充分体现,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者既不是原文的解放者,也不是原文作者的奴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任务是尽量正确传达原文作者意图、最大限度满足译文读者期待,以及选择适当的语言、方式最佳调节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期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以诠释学的哲学观点作为理论框架和引入William R.Catton,Jr.在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上发表的“价值论”作为佐证依据,探究译者的“翻译欲”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主要从译者渴望获取“Desiderata”(渴望得到的某个译文)的永恒追求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证明译者的实际产出译文是很难达到译者的理想译文,并且初步构建一个数学模型和提出3种假设以确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欲的特殊格局和揭示其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35.
风格的研究是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议题。风格具有可译性,但是要想在一部译作中复制出原作所有的特征绝非易事。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使译文的思想内容、文体风格乃至读者感受等诸多方面与原文完全相同。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该只追求自己的风格,而应该兼顾作者的风格,以达到原作风格和译文风格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6.
论后殖民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殖民译论着重关注的是译本生成的外部制约条件以及译本对译入语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本文试图以译者主体性这一重要的能动因素为切入点,着重剖析处于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译者如何采用异化与归化等翻译策略影响译入语主流文学、主流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阐明后殖民学者引入的"杂合化"概念正是综合这两种策略、包容异质文化的折衷手段,以期揭示译者主体性在"后殖民语境的竞技场与试验场"的彰显作用.  相似文献   
37.
"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揭示,语言文字对文化具有稳定、深远的塑造力量."Translate"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语词,它造就了西方译论中贯穿的等值思想.查普曼、蒲柏、考珀、阿诺德等英国译者围绕<伊里亚特>的英译提出的翻译主张就是典型个案之一.  相似文献   
38.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研究指出了文本空白促成了文学翻译的再创造,讨论了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译者与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提出要把翻译的一般原理与审美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再创造,可以产生良好的文学翻译效果,使得译文读者和原作读者同样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样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和欣赏的共鸣.  相似文献   
39.
翻译批评以翻译标准为指导,应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然而,由于翻译标准并不统一,翻译批评原则的确立和选择往往带有批评者的个人主观色彩,导致在具体操作中很大程度上无法使翻译批评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译文要帮助实现这一过程,译者在译文中就应隐身幕后,避免干扰、影响读者与原作者的交流。译者隐形这一指标比较具体,便于从功能性、分析性和对比性批评等角度对译文作分析、评价。译者隐形作为文学翻译批评的一个尺度,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从翻译批评的方法论尺度衡量,译者隐形这一指标可使翻译批评标准比较客观。  相似文献   
40.
本雅明的作品《译者的任务》(1923年)被认为是西方解构主义思想的发轫之作。本文从解读本雅明论翻译的作品《译者的任务》(1923年)来探寻他的语言观和翻译观,并指出本雅明论翻译是在语言哲学的框架下,探讨翻译的可译性,翻译的语言和语言的翻译。《译者的任务》看起来像是讨论翻译的问题,实际上是讨论语言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