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2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8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21篇 |
人才学 | 24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366篇 |
理论方法论 | 50篇 |
综合类 | 808篇 |
社会学 | 63篇 |
统计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97篇 |
2014年 | 137篇 |
2013年 | 88篇 |
2012年 | 103篇 |
2011年 | 77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74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冯焕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2):65-70
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在佛教徒的修行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有意思的是,忏悔一词却被义净批评为对相关梵文概念的讹译。其实,佛经传译中土前中国尚无忏悔一词,翻译家们亦非不知梵文忏摩与阿钵底提舍那的含义,他们是为了表达方便而以音义合译的方式新创了忏悔一词。忏悔与戒律有关,由于戒律可以分为有相戒与无相戒两种,忏悔也可以分成有相忏悔与无相忏悔两种。禅宗传授的戒是无相戒,其修行的忏悔自然是无相忏悔。无相忏悔的理论依据是万法自性本空的思想,其实践内容包括知所犯错、观罪性空、除灭罪过、彻底放下、永不再犯和念念牧牛等环节。在佛教中,无相忏悔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是最彻底、最有效的改过方法。 相似文献
42.
张文凯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115-117
新闻采访是获取新闻材料的主要手段,不能因为采访对象的不合作态度而人为中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知情意的调节,来消除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促使新闻采访由“不和谐”向“和谐”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43.
部分学生之所以成为学习上的后进生,除了少数是智力方面的原因外,其他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影响.而学习心理上的障碍,就属于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意志障碍、情感障碍和思维障碍. 相似文献
44.
道德行为在一般意义上讲是自觉、自知的,是在理智的思想支配下通过意志的推动产生的行为。如果说意志是推动行为的动力,那么理智活动就是意志的内在机制。对于道德行为来说,意志、理智和认知,并不是分离的东西,而是主体的同一个内在的机制,在这个意义上,道德的行为就是理智的行为。一个成年人都具有规范自我行为的能力,能分辨是非对错,而有时明知是不道德的行为却偏偏行之。俗语说得好,不知者不怪,但知而偏行者,就势必因必果,果必负,所以,知与行并非是必然合一的。 相似文献
45.
毕文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是西方哲学从纯粹的认知兴趣出发得出的关于知识的一贯定义,从这一定义出发,命题信念和客体信念根本不同.在西方知识论视域中对比考察儒家、道家和墨家述“知”的句法及其基本理论特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先秦时期不乏纯粹的认知旨趣和句法等形式逻辑上的追求,但关于知的论述都以伦理诉求为旨归,从而缺乏西方文化传统中相应的成熟的认知理论以及形式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46.
维之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1)
关于意向性问题的争论多有概念岐义的原因.心理概念乃是对感觉、思维、情绪、意志、性格、能力等各种主观现象的总称.我们通过对概念来源、无意识心理、突现论和现象概念策略的分析,阐示了主观现象的存在与根据问题,论证了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能脱离主观现象的显现与变化而进行.关于意向性概念,历史上有布伦塔诺和胡塞尔的不同定义,其完整的含义应是:心理的感觉内容通过其意义指向觉知到的外部对象事物.鉴于意向性属于心理的意向范畴,其之指向对象并非实指而是意指,意指得以知道对象而进行,所以它是有知的心性,而不能是单纯的指向性或关于性.再通过对盲视现象和意向性之形成问题的分析又表明,意向性实为一种整体觉知效应,它依存觉知而表现,并且不存在独有意向性而无觉知的主观现象;“知”(觉知)才是一切主观心理现象性命攸关的共性,当为心理之本质.意向性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性,它的跨界指向作用赋予心理以超越主观界域的功能而成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也还是许多其他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但它在心理中则是处于一个次于觉知特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47.
邵明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1):133-138,159
作为中外闻名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既有“救时”、“许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宏愿,又有通过谋求出仕“得禄”以“养亲”的现实考虑,还有着知难而退的隐逸情怀.在仕与隐问题上,他坚持以“道”进退,主张“修身以俟命,守道以任时”、“藏器于身”、“进退之当于义,出处之适其时”、“待时而动”.这种矛盾重重的仕隐心态使其诗文创作带有独特的理性. 相似文献
48.
高正伟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75-78
《孟子》有"见而知之"与"闻而知之"说,但语焉不详。早于《孟子》的帛书《五行》对"知"、"之"以及见知与闻知的结果——智、圣进行了全面的界说。"闻而知之"的"之"指"君子道","见而知之"的"之"指"贤人"及贤人之德。"知之"的"知"包括心知与践行,心知强调内心的体验与积极思考,在帛书《五行》中即为"思"。践行是在心知基础上的实践。智、圣既是实践主体认知领悟的能力,又是实践主体经由见知、闻知而形成的德行境界,它们还是天人到德善的转折点,是五行与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9.
根据抽汲井试井工艺过程及其特点,采用已知上一次抽汲结束时的地层压力分布规律建立下一次抽汲数学模型的方法,建立了抽汲井试井分析数学模型,并在Laplace空间求解出了相应的精确解。将这一成果应用于长庆油田之中,结果表明:该理论能描述抽汲井的井底压力瞬变性及抽汲期井底压力变化无规律性的特征,符合实际测试工艺情况,弥补了抽汲井试井这一空白;提高了该类井试井的解释率和解释结果的可信度。同时,利用该理论还可计算抽汲过程中任一时刻的井底压力和关井时刻的井底压力,解决了抽汲井难以计算关井时刻井底压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50.
戴益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1):154-161
能力之知与命题性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议题。理智主义者认为,能力之知可以被还原为命题性知识;反理智主义者则认为,能力之知无法被还原为命题性知识。然而,反理智主义者的核心论证即无穷倒退论证并不能有效地反驳理智主义。而且,人工智能的发展成果表明,理智主义的观点在事实层面上得到了更好的辩护,能力之知与命题性知识之间并没有种类上的区分。从整体论的视角来看,能力之知最终能够被还原成一系列命题性知识的组合,这一观点也为能力之知的积累提供了保障。不过,将能力之知还原为命题性知识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为了使用方便,保留"能力之知"这一名称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