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2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8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21篇 |
人才学 | 24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366篇 |
理论方法论 | 50篇 |
综合类 | 808篇 |
社会学 | 63篇 |
统计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44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97篇 |
2014年 | 137篇 |
2013年 | 88篇 |
2012年 | 103篇 |
2011年 | 77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74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0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编辑部上述声明。 相似文献
73.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文学艺术全才,同时又是一位政治家.他26岁步入仕途,为官40载,官职最高升至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相当于副国级,最低被贬至琼州别驾移廉州安置,从八品,相当于副科级,66岁病逝于常州.他在为官之路上遭受的坎坷和磨难远非一般人能比,但始终从容应对,无论穷达,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他的浩然之气很值得历代为官者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74.
杨雷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5,(2):58
在科举考试出现之前,寒门学子想要咸鱼翻身跻身上流社会,比登天还难。文青们想要成为大V,又不能挤科举的独木桥,就要找各种关系门路,那时候叫干谒。新人拜码头、求关注,大V一句话,胜读10年书。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会顾况,一开始大佬 相似文献
75.
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个刊影响力评价分析数据库2014年更新的统计数据,对《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013年的网络传播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统计时间内的网络访问量达到了272253次,网络用户遍及亚、非、欧、南北美、大洋洲等地区,国内高校图书馆仍是网络用户的主体,浏览量大于50次的论文占总发文量的54.41%,国外浏览量较低,被访问文献所属学科为主办单位的优势学科等.并根据刊物目前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以后能力提升的策略及方向. 相似文献
76.
曾蓉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51-52
多一线教师评改作文的经验来看,学生作文的主要弊端已由过去的词不达意、句不成章这样连基本表达能力都不过关的问题过渡到了主题肤浅不深刻、陈旧不新颖上了。这一信息提醒我们:解决主题病成了当下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假冒伪劣产品不断涌向市场。于是,“知假买假”的人和很多职业打假人出现,他们想依靠法律索赔。可是这种现象是否受法律保护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的争议点,本文着重进一步界定“知假买假”行为,对这一行为进行分析,最后站在维护消费者合法利益的角度上,提出法律和制度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8.
我在长期古诗教学中采用“古诗学习四步法”,感觉效果很好。知诗人,解诗题;诵诗句,析诗意;想画面、入诗境;吟诗文,悟诗情。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体会情感、熟读成诵,让我们在古诗教学上共同探索,让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让古诗这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代代传下去。 相似文献
79.
吴先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1-9
意志无力是一个来源于西方的伦理学概念,西方更加关注“知”,主要是从知而不行来理解,而儒学则更加关注“能”,以能而不为来概括。这与二者面临的不同问题相关:西方是为了弥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与世俗当中知而不行现象之间的裂隙;儒学则是为了杜绝人们以能力不足为借口而拒绝践行仁义。能而不为虽然与知而不行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它同样可以归结为意志无力,因为知而不行本身就预设了“能”,能而不为也包含了“知”,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更为重要的是,能而不为不仅强调了能知,而且强调了能为,并且突出了能感,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了意志无力。儒学以能而不为讲意志无力,实际上是强调人们承担责任的合理性,反对人们以能力不足为借口来逃避责任,因而,能而不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蕴。人们不仅要为他者承担责任,而且具有完善自我的道德责任。儒学讲能而不为不仅丰富了意志无力的内容,而且推动了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80.
傅锡洪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29-39
作为龙场悟道以后提出的首个重要命题,“知行合一”贯穿于王阳明中晚年思想。在他看来,“知”从根本上来说是指直接发自本心的痛切感受、本然好恶,即“本心之知”。知行合一有三层含义: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应该合一。这一命题旨在纠正朱子对本心之知作用的忽视,强调它具有直接性和充足性,提醒人们将它的直接性和充足性具体实现出来。知行合一的表述形式并不完美,因为“知”既可表示本心之知,也可表示知识或知觉,以至于容易混淆;而“合一”的逻辑前提是分离,因而这个命题本身就潜藏着否定知行一体的因素。王阳明之所以仍采取这一形式,是为了提醒人们重建知与行,进而重建我与万物的原初关联,让人意识到知原本就是能导出行的痛切之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