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33篇 |
免费 | 149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4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79篇 |
人才学 | 41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1648篇 |
理论方法论 | 267篇 |
综合类 | 3864篇 |
社会学 | 293篇 |
统计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116篇 |
2022年 | 92篇 |
2021年 | 153篇 |
2020年 | 137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93篇 |
2016年 | 107篇 |
2015年 | 194篇 |
2014年 | 362篇 |
2013年 | 315篇 |
2012年 | 357篇 |
2011年 | 404篇 |
2010年 | 431篇 |
2009年 | 447篇 |
2008年 | 444篇 |
2007年 | 371篇 |
2006年 | 359篇 |
2005年 | 315篇 |
2004年 | 273篇 |
2003年 | 240篇 |
2002年 | 214篇 |
2001年 | 205篇 |
2000年 | 166篇 |
1999年 | 83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
刘心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132-136
岑参边塞诗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他的送别诗却较少为大家所关注.其实岑参的送别诗不仅是诗人真性情的流露,也是他人性美的展现,是研究岑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2.
许丽青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1)
钱锺书谈论中国古典诗文之时,多联系西方文学,尤其是讨论“学人之诗”时与之并提比较多的是英国的玄学派诗歌,从物象与理趣、诗歌风格、修辞等方面做了细致的比照分析.“学人之诗”与玄学派诗歌并不对等,但从作品和作家分析确实存在相似之处,而这正是钱锺书讨论的一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73.
岳秀丽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75-78
作者采用描述翻译学研究方法,以英译诗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就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再现意境美的三大主要问题作了研究并给出对应策略:其一,掌握保留原诗模糊美感与使译诗具可读性之间的度:尽量保留原诗的意象及结构、弘扬东方含蓄美学文化;其二,译诗读来要符合原诗的情绪、节奏,不要因韵损意;其三,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的文化因素采用替代、一般化等变通、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
74.
张炳煊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1):67-73
意境是我国古今作家、文论家研究了上千年的课题,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应从文体语言角度切入,阐释意境产生于诗体跳跃的有韵律的意示性语言的奥秘。意境是个完整的艺术品,不是艺术半成品。散文中的意境是文体渗透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5.
许俊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33
作者最近整理一批尚未刊行的梁启超与台湾遗民林献堂以及相关人士的往来书札四十余封,通过细读全函,排比整合,编辑成书,不仅见证了梁、林两人的情谊,对于两岸文化文学的交流,尤其围绕梁氏访台的政治背景、交友来往等一系列疑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76.
李杰玲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1)
宋人范温评杜诗时举了四个“全虚而意味无穷”的例子,虚,即虚字.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显然无法分析其所谓“虚字”.论文结合大量古人论杜诗中“虚字”和“实字”的例子,分析归纳,发现古人诗论中所说的“虚字”和“实字”与今天语法的界定不同.论文认为不能用今天的语法去分析、界定古人所说的“虚字”和“实字”,并指出古人所说的“虚字”和“实字”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77.
78.
张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6)
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黄州的苏轼惮于做诗为祸,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他视为"小词无碍"的创作中,致使其创作发生了由诗而词的重大变化.但因为那场文字狱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前期的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凉的重要转换. 相似文献
79.
刘克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2):13-26
涂又光是一位有着深厚诗学素养的诗人。作为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包括五律、七绝、七律、词、赋、联文等;其品骨自高,其寓意自远。作为教育家,他把诗教贯串于教学之中,有着极其深邃的诗教思想;涂又光创作的诗作以自为本;肯定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不仅是诗的表现,而且是形象的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文学表现。涂又光的诗词联文及其诗教思想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0.
诗歌言语生成中的非语义和非句法规则总称为“非语法化”,它构成了诗歌言语状态的第一个变项 ,并孕育了诗歌的“一次生成”。非“非语法化”、中性词语、直接呈现……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诗歌言语运动的第二个变项 ,并孕育了诗歌的“二次生成”。两个变项都意味着泛诗精神和纯诗精神的努力 ,并分别构成了中国 80、90年代优秀诗歌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