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74篇 |
免费 | 81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0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27篇 |
人才学 | 7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934篇 |
理论方法论 | 123篇 |
综合类 | 1791篇 |
社会学 | 58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78篇 |
2013年 | 138篇 |
2012年 | 225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213篇 |
2009年 | 184篇 |
2008年 | 243篇 |
2007年 | 154篇 |
2006年 | 195篇 |
2005年 | 151篇 |
2004年 | 133篇 |
2003年 | 104篇 |
2002年 | 85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抵抗诗学是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理论价值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费斯克认为,大众在大众文化文本的消费过程中通过与日常生活相关点的结合,创造出新的意义和快感,新产生的意义与快感使大众在微观层面和符号层面能够形成对宰制性力量的疏离、抵抗、冒犯等诸种能动性。事实上,这种理论假设是值得怀疑的。梳理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抵抗诗学的具体层面,清理费斯克论证路径中意识形态批判与普遍价值发生的断裂,审视快感抵抗和符号意义抵抗的有效性,是揭示抵抗诗学作为价值论设失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2.
杨果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41-149
艾田蒲( Rene Etiemble)的比较文化巨著《中国之欧洲》具有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在语言层面上,这部著作表现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的高度统一;逻辑层面上则以归谬法的使用为特色;论述策略上忠实体现了作者提出的“比较诗学”的特性---历史考证与审美思考的结合;结构层面上则倾向于“起-承-转-合”的完整运思。这一独特的方法论体系或许可以为比较诗学的研究提供一种启示:既然从意识层面入手解决各类“中心主义”、民族主义困难重重,从学理层面进行的辨析又常常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境,那么,以方法的运作清除偏见所赖以滋生的土壤,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一种真正清醒、公正而又不失美感的比较诗学。 相似文献
133.
复义是文学文本的本质特征,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文本。其于复义,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文章撷取了中国古代诗学领域三种较为特殊的复义现象,分析其形态各异的张力构成,探讨复义的美学效果与张力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4.
葛春蕃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125-128
陈三立和郑孝胥是同光派两大代表诗人,对晚清民国诗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和对陈三立研究的相对热闹相比,对郑孝胥的研究尚未起步。研究主要探讨郑孝胥诗学思想的渊源及基本观点,即诗歌应该表现伟大的志向、才思妙合元垠和风格上的劲涩。 相似文献
135.
136.
欧阳友权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5):158-159
赵树勤的新著《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对当代女性文学的历史衍变、主题话语、语言特质、诗学模式、文体风貌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文化诠释和诗学建构 ,体现了建构中国化女性主义诗学体系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137.
黄汉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4):81-83
20世纪匆匆而去。在迈向新千年之际,饶艹凡子教授推出跨世纪新著《比较诗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这是一个可喜的新开端———一种令人鼓舞的连接过去与现在,并启示未来的“开始感”。作为“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钱中文,童庆炳主编)的一种,《比较诗学》的新颖 相似文献
138.
王夫之在其进步的哲学思想指导下 ,融铸荟萃了前人的诗歌理论 ,形成了自己进步的诗学观 ,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 ,获得了超乎前人的科学判断 ,本文从文学与生活、内容与形式、阅读与欣赏、继承与创新等四个方面对王夫之诗歌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详尽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9.
试论清代中期神韵格调性灵肌理诸说消长中的诗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期的“神韵”、“格调、”“性灵、”“肌理”代表了清代具有自己调和特点的诗学理论,其中显示了清代诗学的文学史观。道义格调、个性才情、学问修养大致是清代学人思考诗学的三个主要方面,这也形成了他们对诗史的观照特点。“唐宋之争”、“古今之争”等一系列对文学史看法的争论,往往都源于他们各自不同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0.
这篇论文集中探讨朱光潜“静穆”理想观的提出、内涵、及意义。本文指出,朱光潜1933年回国后,直到1949年建国这段时期,把主要精力用在诗学和文学批评。“静穆”则是集中表现朱光潜诗歌美学理想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一方面是朱光潜长期阅读和品评中国文学的经验总结,一方面也是朱光潜积极吸收包括尼采在内的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结果。这个时期,正逢中国8年抗战和3年内战,朱光潜在战争的边缘坚持着他的美学实践,并且标举“静穆”的艺术理想。在这里,表现了艺术与战争、美学与政治的矛盾。本文意在于揭示这个矛盾在朱光潜美学历程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