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88篇 |
免费 | 62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0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27篇 |
人才学 | 7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934篇 |
理论方法论 | 123篇 |
综合类 | 1790篇 |
社会学 | 58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78篇 |
2013年 | 138篇 |
2012年 | 225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213篇 |
2009年 | 184篇 |
2008年 | 243篇 |
2007年 | 154篇 |
2006年 | 195篇 |
2005年 | 151篇 |
2004年 | 133篇 |
2003年 | 104篇 |
2002年 | 85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叶朗将古代美学资源的现代转化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创新相结合,发展出独特的意象美学理论体系。其中,叶朗对王夫之诗学意象思想的阐释具有独特性,集中体现了他的阐释方法。叶朗将王夫之的诗学思想放在古代诗学的发展脉络中看待,认为“意象”是王夫之诗学思想的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对王夫之的诗学思想进行体系化。叶朗对王夫之诗学思想的这种阐释,是一种重构式阐释。重构式阐释在较大限度上打通了当代美学语境与古代美学思想之间的隔阂,使得古代美学资源在当代重新焕发出理论活力,是古代美学思想实现现代转化和当代美学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2.
抵抗诗学是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理论价值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费斯克认为,大众在大众文化文本的消费过程中通过与日常生活相关点的结合,创造出新的意义和快感,新产生的意义与快感使大众在微观层面和符号层面能够形成对宰制性力量的疏离、抵抗、冒犯等诸种能动性。事实上,这种理论假设是值得怀疑的。梳理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抵抗诗学的具体层面,清理费斯克论证路径中意识形态批判与普遍价值发生的断裂,审视快感抵抗和符号意义抵抗的有效性,是揭示抵抗诗学作为价值论设失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3.
复义是文学文本的本质特征,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文本。其于复义,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文章撷取了中国古代诗学领域三种较为特殊的复义现象,分析其形态各异的张力构成,探讨复义的美学效果与张力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4.
杨果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41-149
艾田蒲( Rene Etiemble)的比较文化巨著《中国之欧洲》具有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在语言层面上,这部著作表现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的高度统一;逻辑层面上则以归谬法的使用为特色;论述策略上忠实体现了作者提出的“比较诗学”的特性---历史考证与审美思考的结合;结构层面上则倾向于“起-承-转-合”的完整运思。这一独特的方法论体系或许可以为比较诗学的研究提供一种启示:既然从意识层面入手解决各类“中心主义”、民族主义困难重重,从学理层面进行的辨析又常常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境,那么,以方法的运作清除偏见所赖以滋生的土壤,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一种真正清醒、公正而又不失美感的比较诗学。 相似文献
145.
葛春蕃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125-128
陈三立和郑孝胥是同光派两大代表诗人,对晚清民国诗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和对陈三立研究的相对热闹相比,对郑孝胥的研究尚未起步。研究主要探讨郑孝胥诗学思想的渊源及基本观点,即诗歌应该表现伟大的志向、才思妙合元垠和风格上的劲涩。 相似文献
146.
怀藏对词语的激情,穿越厚重的文化空间,渴望用修辞手段来支配词语的命运,从而以“灾异”的风格描摹词语的魅力,这应该是刘恪的《词语诗学》的抱负之所在,同时这也就完成了当代诗学的一次大胆的创化。搜罗集体记忆的碎片,通过编织文本的艺术来呈现人类文化历史的残像余蕴,实现宏大的历史与微渺的体验之间的沟通,《词语诗学》体现了全球时代中国诗学的一种可能走向。 相似文献
147.
姜夔的词作与其诗学思想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诗学思想主要探讨诗歌创作的法度和创新,而词作也在守法度的基础上,达到自然高妙的创新风貌。这既符合词人的主观要求,从宏观上看,又体现出诗词创作的相互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8.
刘勰创造性地将哲学中的“常变”与《易传》中的“通变”融合,实现了“通变”的诗学转向,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本文揭示了刘勰“通变”思想中的“崇正”倾向,并在其著作中进一步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49.
150.
突遇生命危机,给自己一千个活下去的理由
夏丽出生在扬州江都,父亲夏海静是建筑工人,母亲李菊华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全家人的日子虽不富裕却很平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