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99篇 |
免费 | 64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0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27篇 |
人才学 | 7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940篇 |
理论方法论 | 123篇 |
综合类 | 1796篇 |
社会学 | 59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78篇 |
2013年 | 138篇 |
2012年 | 225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213篇 |
2009年 | 184篇 |
2008年 | 243篇 |
2007年 | 154篇 |
2006年 | 195篇 |
2005年 | 151篇 |
2004年 | 133篇 |
2003年 | 104篇 |
2002年 | 85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李江峰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70-74
群体研究具有个体研究不能取代的优点。晚唐五代诗格独特的著作群体对这一时期诗格独特风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著者身份的角度看,僧人是这一著作群体的主体,晚唐五代诗格显然受到佛教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特征;从著者诗风的角度考察,晚唐五代诗格作者多为苦吟诗人,作诗重推敲重磨炼,受其影响,晚唐五代诗格论诗也以句法、磨炼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2.
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与伯顿·沃森英译中国经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家海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78-82
Lefevere的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等理论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美国著名翻译家伯顿.沃森在五十多年的职业翻译生涯中翻译出版了大量的有关中国文化和文学典籍,为促进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他的诗学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指出他的成功在于他的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赞助人对他译作的赞助。 相似文献
203.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探讨概念合成理论对矿冶文学戏剧《钢铁夫人》在词汇层、语义层以及语篇层的意义的建构和理解,揭示话剧理解的认知过程,使读者能清楚地了解该话剧情节的发展过程以及剧目之间内在的联系网络.验证了概念合成理论对话剧理解的解释力,旨在为中国本土的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为研究黄石矿冶文学作品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4.
黄雪敏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13-119,160
从发生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体系可分为"物本"与"人本"两大系统,二者根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二元论。两汉魏晋时期,随着人物品鉴风气的盛行,人之美学成为流行的美学风尚,于是诗学范畴体系的构建逐渐褪去物本哲学的色彩,更多地展示出人本哲学的特征。古典诗学范畴的人本构建模式,主要围绕着人的形体、感官和精神三大类属展开,形成了一系列互相包容、前后联结并具有丰富内涵意蕴和外延价值的范畴序列。这种建立在人体"小宇宙"基础上去体验、比拟、推论、演化自然大宇宙的思维模式,不仅使得诗学审美范畴的建立具有家族性、连绵性和表现性,也确立了中国诗歌传统中博大深邃的象征思维和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205.
查正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81-89
杜甫有一些在诗歌中自述"作诗"的作品,这源于对《诗经》中一些作品在首尾点出赋诗本意之法的学习,而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缘情体物的诗艺,并推动了杜诗中以诗歌创作活动为题材的现象的出现。这是杜甫在穷途独处的人生中探索诗艺的结果,不但有重要的诗歌史意义,而且也是他以诗论诗的活动产生的背景。这些论诗之作孕育于其赋诗遣怀的创作过程之中,首先也还是他的体物缘情的产物。这一性质决定了杜甫对诗歌与诗人的评论在形式和立论方式上都与唐人常见的方式有着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6.
郭鹏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2-48
李梦阳与何景明的诗学论争有着深层的理论含义。对于李梦阳来讲,其诗坛盟主的身份意识对其理论主张的阐述逻辑与述说方式产生了影响,我们不应仅从其语言措辞本身来解读其诗学理论。结合前七子时期的理论背景与明代诗学的发展走势,重新厘析李、何之争,有助于更为准确地理解二人的诗学观念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7.
代迅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34-44,15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主义衰退,文明重心逐渐东移。以跨文化研究为本质特征的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中期以后的兴起和发展,是西方学界的"东方转向"的产物,这意味着文学研究的某种重大转折或某种新的学术范式的确立。东方仅仅是包含了中国而不能等同于中国,在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作为东方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内的比较诗学研究基本围绕中西诗学,带有较为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我们还需要向非西方和后发展国家等多方面地拓展我们的比较诗学研究。在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中自觉推动中国诗学,主动积极融入世界主义诗学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赋予其新的内容与形式,这对于未来中国诗学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8.
李红绿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
朱湘推崇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诗学,讲究诗歌形式的独立与完美,想象的瑰丽与新奇,抒情的自然与真实。他的这种诗学倾向影响了他的翻译选材。在朱译一百二十多首诗歌中,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译诗占全部译诗的三分之一左右,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译诗约占全部译诗的六分之一,两者合计占了全部译诗的二分之一强,体现朱湘在诗歌翻译选材上的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倾向。朱湘在翻译选材上的这种倾向反映了他的诗学观对其译诗活动的操控。 相似文献
209.
陈文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4):90-94
诗的本质之一是其音乐性 ,明代主流诗学相当关注这一问题。如李东阳《麓堂诗话》视音乐性为诗的原生属性和根本属性 ,谢榛留意于声律的辨析。“唯乐不可以为伪”。重视诗的音乐性 ,即重视诗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210.
李金坤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59-67
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是一部为适应唐代治国与科举之需而诞生的<诗经>汉学的集大成之作.在孔子删诗问题及三颂体制差异等方面别有新见.在"三体三用"说、赋比兴释义、"六义"排序、<诗经>章句结构及用韵等诸方面均有创新之处,具有丰富而鲜明的诗学因素.在<诗经>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