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9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984篇
理论方法论   124篇
综合类   1817篇
社会学   3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11.
历史上佛经翻译活动中出现的"文质之争"就表象而言,是关于如何译经的方法论之争,但从实质来看却是中国古代诗学延伸至佛经翻译领域的表现,故其具有鲜明的中国古代诗学之特点,蕴含深邃的中国文学之道和伦理思想。阐释这两个特点有助于我们完整解读"文质之争"这一存在背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2.
男主外而女主内是中国儒家的传统礼教,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男外女内的教化礼仪得到强化。帘幕可垂可卷,有着阻隔和连接内外的功能,在内外世界交接的地方,存在着双性目光的交流。帘幕意象由此获得性别角度上的内涵,不同性别主体探知的帘幕世界大相径庭:男子作闺音时借帘幕背后的女性生活表达自我心境,使词作具有双性之美的审美特质;女性词人则借用帘幕反映自身深居内院的孤独生活以及展现自己对自我角色的期待,具有自我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113.
风景是主体对自然的情感认知的载体,其既是观看也是表达。我们唯有将其纳入到视觉机制和情感符号系统中才能发掘出其价值意义。而“风景诗学”作为20世纪最具有典范性的理论话语,是我们介入文化思想性考察的有效途径,这一诗学话语的理论生成和主体认知、视觉机制、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相关联,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主体对自然的审美判断。而本文的考镜源流,将辨析出这套理论话语产生的过程,这将有助于我们去理解风景诗学在当下生产的话语向度和基本范型。  相似文献   
114.
语用学视野下的诗歌语篇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诗歌是精炼的艺术、文学的精华,纯正文学趣味的培养需要从读诗入手。将诗歌语篇纳入语用学研究视野并建立诗学语用学这一交叉学科可以拓宽语用学和文体学的研究范围和层面。诗歌语言与自然语言本质上没有差异,它与作者和读者的心理乃至整个社会历史、思想文化的外部语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采用内观和外观相结合的综合分析研究方法探究其动态而多维的语用目的。诗歌语篇的互动性可以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诠释,取效行为理论模式的建立进一步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诗歌作品欣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5.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经典的诗学、美学论著,对西方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其中的悲剧观念,对悲剧文本的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本文试图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经典理论,“悲剧说”阐释《红楼梦》,为《红楼梦》的阐释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深入了解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基础上,探寻《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以此寻求中西文学的凝结点。  相似文献   
116.
明嘉靖年间,李默、邹守愚所编《全唐诗选》以儒家传统诗教为宗旨,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倡导温柔敦厚、雍睦和平之风,重视诗歌对人性情的归正与涵养作用.其选诗以高棅《唐诗正声》为主要底本而参之以高棅《唐诗品汇》和杨士弘《唐音》,具体选诗体现出以李白五古为正宗,重视李商隐、张籍、王建等中晚唐诗人的鲜明特色.此选给予盛唐以下诗人,特别是晚唐诗人以高度关注,在明中期的诗歌复古思潮中弹出异响,客观上为中晚唐诗的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7.
《西风颂》自传入中国以来,其译本和相关的研究论文就在日益增多,以往的研究多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进行的,而比利时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则为《西风颂》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让研究者着眼于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从文化的大关照下来分析其翻译。操纵理论让中国学者意识到“怎么译”并不是文学翻译研究的全部,翻译的背后包含着更深刻更宽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8.
王维具有多种身份角色和多个思想及艺术的层面,对此进行调谐与整合的主要是一种玄佛结合的人生哲学。这也是他所说的"道"的主要内容。从渊源来讲,这种人生哲学来自于东晋南北朝的士族文化传统,但在盛唐时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寒素士人群体成为它的主要继承者。王维诗歌中表达了丰富的自然及自然与名教合一的玄学主题,并且常常与佛禅哲学结合。崇尚自然与证悟无生,是其在玄学与佛学方面的主要追求。王维对于世俗与现实,从早年的有所对抗到晚年的完全调和,正是其上述人生哲学调谐的结果。其思想特点更接近于谢灵运,而与陶渊明存在一些质的不同。王维的出处同归、色空无碍、名教即自然等思想,具有一种虚假性。王维的艺术境界也体现了与上述思想对应的多种层次。  相似文献   
119.
亚里士多德《论诗术》第三章中有一段著名的"题外话",西方古典学界公认,这是《论诗术》中最难释读的段落之一。通过解析这个段落,文章试图表明,亚里士多德《论诗术》讨论的不是文艺理论或美学问题,而是政治哲学问题。这段"题外话"以戏说的方式暗示:作诗有德性高低之分,因为政体有德性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120.
诗学建设的一块丰碑──艾青《诗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艾青的《诗论》是中国现代诗学建设的一块丰碑。艾青《诗论》主要探索了四大问题:首论'诗美',认为这是同'真'、'善'统一在一起的、特定范畴的人性的美,是依附于人类关系中向上生活的外形;次论诗的形象思维,揭示了生活、想象、真实世界之间有机构成的规律;三论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立足于'诗是生活的牧歌',而诗的散文美则是对生活最真情的传达;四论诗人的素质修养,提倡诗人必须以提高人类崇高情操作为诗学追求的终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