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2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84篇
理论方法论   110篇
综合类   1649篇
社会学   2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自1979年至今,中外学界关于钱锺书诗学方法论的研究走过了30多年。这段研究史大致可以“四个阶段”和“两大主潮”加以概括:“四个阶段”即研究的初始期(1979—1986)、发展期(1987—1999)、论争期(2000—2007)和沉潜期(2008至今);“两大主潮”指的则是“打通说”和“阐释循环说”两大宏观研究的趋势。对这一研究史的考察有助于整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可藉此发现当前“钱学”方法论研究的三大困境,即比重失调、概念危机和问题意识的欠缺。寻求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成为实现钱锺书诗学方法论研究新进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2.
焦宝 《东方论坛》2011,(1):83-87,109
赵执信是清初山左诗人群体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其诗文、诗学理论、诗余乃至书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时期以来,赵执信研究在学界的努力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具体有赵执信概论性研究、赵执信诗文及诗歌理论研究、赵执信与王渔洋关系及其交游行迹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53.
考证《毛诗补传》,从释诗特点来看,戴氏解《诗》讲求实证,尽可能以史实、风物民情、俗语以及各种名物制度诠释诗语,力求还原诗语之本义;从诗学观点来看,戴氏解《诗》重诗旨。围绕“旨”之传达,戴氏考析诗人之“意”与作品之“辞”的复杂关系,以及诗的“喻象”、“借比”对“诗旨”的表现意义,提出“托”于表象以见“旨”的诗创作形态。  相似文献   
54.
进行近体诗写作,须臾不可忽视互文性与诗学规范。从互文性的视角看,任何写作都是再写作,任何文本都是由引文拼成的马赛克。现代互文研究更是将一切语境都视为互文本,从而为读者对诗词进行多向度解读提供了可能。近体诗写作需遵从诗学规范,包括宏观规范与微观规范。一方面要与传统和当下的诗学要素如流派、题材、体裁、样式、格式等合拍,另一方面要符合近体诗对行数、字数、押韵、对仗、平仄、粘对以及起承转合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55.
56.
论比较诗学及其他者视域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化时代的汉语学术界,比较诗学研究是中外文论走向汇通性研究所展开的主流方向,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在学科研究上得以安身立命的本体,他者视域是比较视域构成的内在品质,他者视域在比较诗学研究中秉有的两种文化立场。异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者以及国际汉学家所使用的一个专用术语,以语言与民族血亲关系的本质差异性而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本质上互为异质文化,即两者互为异类,对方都是自己的非我因素。比较诗学研究者诉求跳出本土学术研究领域的单边文化主义,主张以一种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的开放眼光来从事普适性的、整体性的、国际性的中外诗学研究,从而规避本土文论研究的一元性和惟民族性。比较诗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主张中外诗学研究之间的相互看视,主张中外诗学双方之间互为他者,认同一个民族的诗学相对于另一个民族诗学来说,两者之间就像镜与灯一样,可以相互镜照与相互照亮。交集理论是比较诗学在学科理论建设上简明及有效回答视域融合及比较研究如何可能的学理观念。  相似文献   
57.
当前学界,对皎然诗歌的研究是薄弱而不系统的。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美学的 高度来探讨皎然僧诗歌创造里"独"的运用及其诗学观,并对其释道圆融的诗学美学观作初 步阐释。  相似文献   
58.
吴孟复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坛的巨擘,他的《勉堂诗话》体现了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总结和承续,《吴山萝诗存》则保存了大量的旧体诗歌作品,直观地呈现了他一生的诗学实践。吴孟复先生转益多师,幼时从张仿舜先生习诗,心折袁枚的性灵说,后从乡贤陈诗先生学诗,服膺王渔洋的神韵说。在无锡国专读书期间又从陈衍先生学诗,认识到学问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并且在自身的创作中呈现出“以诗述学”和“诗学一体”的特点。此外,吴孟复先生还总结了自身诗学实践的经验并指示了诗学实践的门径,他认为文本批评式的诗话和经典细读式的妙悟是诗学实践的具体方法。他的诗学观念和诗学实践深刻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旧体诗坛。  相似文献   
59.
60.
俄罗斯作家叶甫盖尼·沃多拉兹金的历史题材中篇小说《挚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为历史背景,书写了战争中3位德国年轻人之间真挚纯真的友情故事。小说打破了后现代理论文本阐释的桎梏,将历史与文学纳入同一符号系统之中,消解了原有的宏大历史叙事批评模式,关注战争权力边缘“他者”的话语。通过描写拉尔夫等小人物的轶闻“小历史”,逝去的战争空间得以重构,作为阐释者的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重塑,对战争产生了新的价值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