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69篇 |
免费 | 146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9篇 |
民族学 | 79篇 |
人才学 | 54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681篇 |
理论方法论 | 282篇 |
综合类 | 3915篇 |
社会学 | 268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151篇 |
2020年 | 138篇 |
2019年 | 110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93篇 |
2016年 | 112篇 |
2015年 | 200篇 |
2014年 | 356篇 |
2013年 | 313篇 |
2012年 | 357篇 |
2011年 | 400篇 |
2010年 | 435篇 |
2009年 | 441篇 |
2008年 | 448篇 |
2007年 | 389篇 |
2006年 | 371篇 |
2005年 | 325篇 |
2004年 | 252篇 |
2003年 | 252篇 |
2002年 | 221篇 |
2001年 | 197篇 |
2000年 | 170篇 |
1999年 | 87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851.
程兆奇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1):158-165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是欧阳修及不避朋党之谦的庆历诸君子的自期。由这样的追求理想人格的“君子”所结成的朋党,理应“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但这个“理应”,由于庆历诸 君子未能久居中枢,实际留下的只是一个悬念而非经验。本文通过元You“君子党”当道时期两例党争的分析,说明:既然结党,党见就有了天经地义的位置,而“党见”与“道义”虽不必处处如冰炭不能同炉,但大致上就是不两立的。所以,《朋党论》中所谓“君子以同道为朋”,固是回击朋党訾议的利器,而如以为想与成可以符合符卷,只能是奢望而已! 相似文献
852.
唐代都市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都市最迟从汉代起就已经十分繁荣,都市也一直没有脱离文人的审美视野,但是在文学研究中传统都市诗歌被忽视。以唐代都市诗歌为切入点,探究其演变特点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人心理乃至传统文化积淀可以发现,初唐京城诗受汉代京都赋的影响表现出政治性夸饰和政治性讽谏,盛唐之后都市诗歌呈现出看似矛盾的两面:或为对都市的疏离冷淡或为对都市繁荣不再的缅怀与感伤。矛盾的两面指向共同的内核:传统文化中没有为人们建立起除了政治性意义之外的都市生活意义体系。 相似文献
853.
卢华语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6)
杜甫在夔州寓居两年多,留下430多首诗篇,其中不少篇章述及当州物产、农业、手工业及商业、交通等。杜甫夔州诗反映,唐代夔州农业整体水平滞后,手工业稍有可称者,然一枝独秀的则是商业,这也正好反映了唐代整个重庆地区经济开发的实况。 相似文献
854.
西周军旅诗中的文学独立化契机例析--从《诗经·小雅·鼓钟》的成诗年代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6):37-41
本文从考定<诗经·小雅·鼓钟>一诗的创作年代入手,揭示出周宣王朝初期,曾存在一种篡改军士原作和地方风乐而入<雅>的成诗方式,并由此论及中国上古文学艺术中的审美发生问题.指出在古老的宗法制度渐趋衰败的时候,原本作为社会集体意识形态,长期附属于政治功利目的的诗歌艺术,是如何伴随着自我本位意识的萌动和个体精神从社会共同体引退、逃避而逐渐脱离伦理-政治母体,转变为独立的审美活动的. 相似文献
855.
85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课作为非主要课程,并没有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这种错误意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纠正,激趣法就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57.
唐伯虎名寅,字子畏,江苏吴县人,他以诗、书、画三绝位列“明四家”之一。只因他早年生活放浪,刻过一方“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闲章,加上明清两代的小说、戏剧、弹词中又编造他“三笑点秋香”的风流韵事,以致在后人的印象中,唐伯虎不仅是位杰出的画家,还是个风流才子。其实,历史上的唐伯虎,为人并不风流。 相似文献
858.
我国讽刺诗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始出现。而对于刘禹锡的讽刺诗,历来讨论颇多,尤其是在《再游玄都观》创作之后,古人对刘禹锡讽刺诗的批评意味愈加浓厚。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以及其讽刺诗的形成原因与独特贡献,并对其后世影响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9.
苏源熙的研究以独特的汉学家视角切入中国古典文本,对《诗经》与《诗序》进行了讽寓性解读,论述了中西诗学的可通约性,结合西方理论与中国文本阐释了“中国讽寓”与“中国的反讽理论”。苏源熙解构了黑格尔的术语与理论,将其扭转为中国美学式历史的论述逻辑:中国以非艺术的方式产生了艺术,以非历史的美学呈现了自身的历史。其研究使用了广阔的跨文化与跨学科的视角,具有新颖的启发性,在海外《诗序》研究进程上呈现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860.
唐代开科取士,全社会形成科举热潮。然而,应举人数众多与擢第名额有限形成强烈的矛盾冲突,致使绝大多数举子落第。反复落第的举子一年年被科场利刃所伤,他们写下了大量落第诗,用诗歌生动地记录下他们应考落第后的所思所感和心路的变化历程。从这些落第诗中可以窥见他们在历经落第打击和磨难后,对一直苦苦追求的科举目标逐渐产生了怀疑,怀疑自身的才华不足以登第,也怀疑自己此生有无登第的命运。在这些落第诗中,还流露出他们对科举现象的反思,认识到为赴举应考而长年流落他乡的艰辛生涯以及不分白天黑夜勤学苦读对自己身心造成的损害,甚至耽误了自己整个的人生规划,为此表现出悔意。落第诗中同时记录了他们经过痛苦的思索后,开始看淡科举的魔力,并寻求快乐自足的人生,或另觅他途求事业。落第诗中记录的落第举子对科举的怀疑与反思,给狂热的科举热潮注入一些理性成分。这又反过来给落第诗的风格抹上一层抑郁忧伤的情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