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01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558篇
社会学   63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作为四川少数民族剧作家中的重要代表,李昌旭的创作体现出了一种非常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重视对少数民族中“小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抢救,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阐释方法去展示他们的神秘历史、民族情感、风土习俗和生活形态,并用新潮意识的渗透将古老的民族神话传说进行了现代性转换;另外李昌旭也有意识地在创作中关注在本质上与“小族”地位相似的“主流异族”中的底层百姓,完全“原生态”地反映他们的情感经历和人生命运,坚决不作夸张的道德评判和政治意义提升,体现了一种与民族情结有关联的世俗文化情趣,是巴蜀历史文化精神的当代显现  相似文献   
52.
庄子对技的态度具有两面性:就人占有物之层面持否定态度;就技通往艺之层面则持肯定态度.对庄子的这种态度需做具体分析,就后者而言,庄子强调的乃是个体独特的"身体知识",是人与物的相互交融,在人与物的相互交涉下,人则进入道的境界.道的境界乃是顺从自然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53.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在古典文论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批评风范.他强调直觉感悟,善于营造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类比等手法传达阅读感受,形成“托物取象”的论证方法;形式自由,短小精悍,文字飘逸、饱含诗情,形成了诗性言说下的散漫文体与诗意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54.
由"图传经史"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图文关系形成了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基本结构。"诗画一律"的提出虽未溢出这一框架,但是它更注重绘画主体的情感表达和诗画共同的审美追求,从而建立以艺术为本位的图文关系。自宋代以后,对诗意的追求,即诗意空间的营造,成为文人画与诗歌的隐秘联系。然而,重视图像的"言说"功能也可能带来对绘画作品的过度阐释,以诗意为绘画的唯一审美导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绘画本体的缺位。  相似文献   
55.
诗意重阳节     
缪士毅 《老人世界》2010,(10):36-36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年10月16日是重阳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每到这个节日,便撩拨着诗人的情愫,或感怀,或抒情,写下了不少描写重阳的诗篇,构成了诗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56.
诗人的爱情     
莫小米 《可乐》2010,(3):57-57
他是一个真诗人,不仅写诗,生活也追求诗意。任人炒股炒房发财破产,他从来不为所动,守着一本地方文学刊物,靠不多的工资和不多的稿酬生活。在没遇上那个“美丽的、诗意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孩之前,他也无意恋爱结婚,都奔四十了,仍单身。  相似文献   
57.
大仙 《可乐》2010,(4):20-20
北京最冷的一个冬夜,在方家胡同46号的“猜火车”主题餐厅,聚集着六七十位诗歌爱好者。他们为诗而来,以诗意的情怀在岁末相聚。文青诗友会已举办四届,每年12月倒数第二个星期六,号称岁末星期六沙龙。  相似文献   
58.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和大庆建市30周年前夕,诗人忽培元对《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这部长篇抒情诗做了局部修订,并增加了《坚守》、《重逢》两章,于2008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首先,长诗从哲理的高度,用生动形象的抒情语言,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地提炼和概括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其次,长诗真实而生动地记录和重现了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辉煌历史进程。历史的反照和回响,是对现实的驱动和激励;精神财富的传承和接力,凝聚和爆发出无尽的冲击波。再次,长诗以独特的方式和语言,向读者倾诉和表白了诗人的美学信仰和审美取向,对铁人王进喜及几代大庆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崇高品德和人格力量做出了诗意的诠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59.
孙昌武教授的《中国佛教文化史》和《禅思与诗情》,充分体现了孙先生治学的主要观点、贡献和特色,其佛教文化的研究视角,既是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深化,也是对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60.
电影《云水谣》在意境美学的孕育下生长出一种诗意的空间,并由这种诗意的空间蕴藉出一个标注生命充盈的坐标,引领人们进入到关乎爱情、关乎人生的生命之思的哲学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