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5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篇 |
民族学 | 13篇 |
人才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224篇 |
理论方法论 | 28篇 |
综合类 | 437篇 |
社会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51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迄今为止,学界对顾炎武的研究呈现重学术而轻文学的局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究其根源在于顾炎武本身就是一位对清代学术诸领域有着奠基性重大意义且并不以文人自居的研究对象.然而,事实上,顾炎武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其诗歌创作,成就很高且影响深远.因此,诗文研究,应是顾炎武整体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应当摆到与其学术思想研究并重的位置上.现从诗文集整理情况、生平事迹研究、诗文创作研究、诗文思想研究四个方面,对二十世纪学术界对顾炎武的诗文研究状况做一评述. 相似文献
742.
陈抟诗文所表达的思想和境界是其道教思想的有益补充.陈抟强调道教炼养、长生成仙不在鬼神巫术,而在于自身的心性修为,劝说统治者协心同德,兴化致治,告戒世人践履伦理,积极应世.感诚慎独,兼济天下,融合儒家仁善之德.对山林的咏叹和对自然的向往,普遍成为宋代文人摆脱尘世羁绊,获得精神寄托的终极途径,并由此形成自然平淡,含蓄空灵的审美人格和志趣. 相似文献
743.
左福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04-114
佛教知识类化指佛教题材被引入类书系统后,按性质对其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地组织编排的进程。唐宋时期是佛教知识类化的集中时段。在类书中,佛教题材类分呈渐进态势,类目由少到多、由粗而精,体现时人对佛教知识的系统把握及对其内部题材的精详建构。类书对内容的处理模式也延伸到宋代类编诗文集编纂,二者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佛教诗文之分擘类聚尤受类书影响,使其于文体、题材之双重维度上发生分疏整合,形成诸多佛教文学类型。其中寺院诗便是经类编中显现的典型成果,此名类之成立首先在于佛教知识类化中“寺”类的定型,并为诗文集“以寺系诗”建构了初形范式,而寺院“文学场”的繁荣及游寺题咏之盛则为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44.
李舜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70-181
“别集”是按一定的体例将最能反映一个作者“辞章”“才情”而非“学问”“经术”的文献汇编在一起的书籍。从形态上看,释家别集与文人别集并无明显差别,同样是指汇编释子个人所撰且最能反映其辞章和才情的文献的书籍,集中体现了古代释子能诗善文的传统。然而,由于佛门每薄诗文为“小道”“外学”,“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宗旨犹如“紧箍咒”紧缚于释子头上,因此,诗文僧对待己作普遍持轻慢态度,常随得随弃,甚至主动焚毁。他们的诗文集多由门徒、法友、信众编纂而成,“编”“校”“改”“删”的现象颇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创作和编纂的分离。释家别集主要由经坊、书肆刊刻,流传于丛林和文人圈,影响有限。不过,随着佛教广泛弘传,很多释家别集流播到边陲和异域,不断被传钞、刊刻。研讨释家别集的编纂、刊刻和流播,可以引发很多有趣的论题,特别是考察它们由“稿本”到“定本”的过程,对我们重新评估释子的总体诗文创作或有相当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45.
薛正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相业与诗文并举,成就了一代名臣张九龄.秉持儒家的直谏之风,知人善任,与佞臣斗争,成就了"九龄风度"的政治人格魅力;而张九龄着力于山水诗的追求以及儒、道兼济的情怀,更是促成了自然清澹的一代诗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