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60篇
  免费   399篇
  国内免费   133篇
管理学   310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360篇
人才学   23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4531篇
理论方法论   673篇
综合类   11009篇
社会学   937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210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479篇
  2014年   899篇
  2013年   861篇
  2012年   1182篇
  2011年   1312篇
  2010年   1283篇
  2009年   1224篇
  2008年   1357篇
  2007年   1169篇
  2006年   1015篇
  2005年   948篇
  2004年   952篇
  2003年   755篇
  2002年   707篇
  2001年   628篇
  2000年   482篇
  1999年   266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1.
12.
陆飞 《生存》2020,(8):0072-0072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13.
陈君钰 《生存》2020,(9):0213-0213
送别诗是在真实情境中创作的。它的思想情感大多贴近世俗人生,具有平常、普通、厚实的审美特质。也正因此送别诗成了高考命题者喜欢选择的诗歌考查类型。那如何让学生具有鉴赏送别诗的能力呢?在这文里,我从送别诗的意象角度入手,介绍送别诗中的几种常见意象,以帮助学生解读鉴赏送别诗。  相似文献   
14.
南宋季末,刘克庄主盟文坛,撰写了体量庞大的碑志之文,地方化与家族性特征明显。其碑志"以情度情"的审美逻辑,判然有别于理学家"以理节情"的文体书写观念,人格表达的艺术实现则以用晦与互见之法重出或略不论著,使文辞简俊而布置有致,且于叙事之外几乎篇篇征经引史,难逃词科习气之嫌,此又别出宋人一格。刘克庄碑志多作于暮年奉祠乡居期间,因其衰病思钝,不免将精神上强烈的盛衰体验投注到对行艺功业、政治理想和生死哲思的折冲、应时与妥协之中,情感亦从私人领域转向公共空间,以切世用,碑志蕴涵着浓厚的秩序重建意识,因而更具审美情致和韵味。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文学作品是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最有价值的"。语文教材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6.
17.
18.
0世纪 8 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是中国当代诗坛特有的文学现象。它的文化意义、思想意义和文学意义等方面的价值 ,对当代诗歌产生过重大影响 ,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维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他的名和字中就可以略见一斑。王维字“摩洁”,如与名连读则为维摩洁,他的名和字取自《维摩洁经》中的“维摩洁居士。”据说他三十岁丧妻后,终生未续弦,也终生不食腥膻之物,他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间的别墅,生活更为优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  相似文献   
20.
在阿拉伯旅美诗人和作家中,纪伯伦受美国文学特别是惠特曼散文诗的影响较深。两人的文学创作在语言创新、韵律感、色彩运用、叛逆精神和神秘主义思考等方面极为相似,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和共性,特别是近代以来东方文学对西方文学的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