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86篇 |
免费 | 120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29篇 |
劳动科学 | 14篇 |
民族学 | 131篇 |
人才学 | 154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1669篇 |
理论方法论 | 307篇 |
综合类 | 5323篇 |
社会学 | 726篇 |
统计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121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145篇 |
2015年 | 220篇 |
2014年 | 505篇 |
2013年 | 465篇 |
2012年 | 711篇 |
2011年 | 738篇 |
2010年 | 694篇 |
2009年 | 679篇 |
2008年 | 702篇 |
2007年 | 531篇 |
2006年 | 373篇 |
2005年 | 374篇 |
2004年 | 385篇 |
2003年 | 295篇 |
2002年 | 271篇 |
2001年 | 261篇 |
2000年 | 202篇 |
1999年 | 97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从写形向写意过渡——萧梁帝王诗歌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梁帝王的诗歌题材琐屑、体式较小,却借用汉赋手法,全方位刻画景物或人物,具有繁缛与形似的特征.当萧梁帝王在相对开阔的空间内精选几处物象,稍作点化,并间之以情时,其诗歌立即体现出简净小巧的风致.萧梁帝王的诗歌,体现了中国诗歌从写形向写意过渡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92.
魏晋六朝时期,诗歌取代两汉的史传散文成为我国侠文化的主要载体,标志着侠文化进入一个转型期.游侠由一种具体的行为演变成一种抽象的观念、精神或气质,给予了寒士阶层寻求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以及追求个人价值与自由的热烈渴望.然而在"用之如虎,不用如鼠"的现实环境下,这一切都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强大的集权统治中被击得粉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失衡,使得魏晋六朝游侠诗歌充满了一种郁勃不平之气. 相似文献
93.
扶平凡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6):86-90
清代贵州女诗人孙诵昭的诗歌虽然只有二十三首存世,但是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却很丰富,写景、怀远、思乡、赠别、怀古、悼亡等均有涉及.不仅如此,她的诗歌大多写景优美,感情真切动人,尤其比较讲究艺术构思,注重抒情技巧,锤炼诗歌语言.作为黔中清代为数不多的女诗人,她的二十三首诗确实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珍品,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94.
殷显谷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43-45
汉魏诗歌是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些诗歌大多产生于乱世,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深重的悲剧意识既有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忧患,也有对生命短暂的人生悲剧命运的痛苦思索。 相似文献
95.
郭艺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
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器乐音乐不同于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它既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情绪,更不能直接表述抽象的逻辑思维或思想。器乐音乐中参照文学文本创作出来的作品如何以声音来阐释建立在能够精确描写现实、表现情绪、表述思想的语言基础上的文本,除了定义为标题音乐的作品所反映出的方式外,还有一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大程度地体现了音乐和文学从整体上相结合的紧密性。德彪西作品《钢琴前奏曲》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种结合,本文分析了其中两首《晚风中飘荡的声音与芳香》与《亚麻色头发的女孩》解读文本的方式。 相似文献
96.
杜宁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4):17-20,72
通感是中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最重要的形式技巧之一.通过从两个视角--通感技巧的精神分析解读和通感技巧的文化阐释对通感技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通感技巧是现代诗人以扭曲的语言形式来追求一种深度的审美经验--非理性审美经验的产物.在内心生活的向度,这种深度经验是来自对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在外部世界的向度,则是产生于自我与宇宙中超验价值的结合. 相似文献
97.
98.
程羽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80-88
用典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特征,早在先秦时代已开始萌芽,当时的用典以直接引用为主。春秋时代的赋诗奠定了以切合情境为主导的用典原则。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用典超越了径引成语与史事的阶段。随着成熟的文人诗出现,用典从“套语”中挣脱出来,典故与原文语境的关系也变得密切。诗人由“引事”而“用事”,致力于以自己的语言运化典故,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用典水平成为衡量诗歌的重要指标。典故并不是封闭的“资料库”,而是能通过衍生、扩展、转移等方式与时俱进的有机系统,使古典诗歌长久保持活力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9.
闻一多是新格律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追求不仅体现在对新诗格律的追求上,也体现在对想象和意象的追求上。他对想象和意象的重视,既体现在理论建设中,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他的这些追求,对矫正早期中国新诗的节奏散漫、语言直白、弱于想象、缺乏意象等弊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
张彩云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59-61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毛泽东对曹操情有独钟,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一反传统的通说定论,给了曹操很高的评价.毛泽东不仅肯定曹操推动历史的伟大作用,而且赞赏他在政治、文学方面的杰出才能,尤其对曹操诗歌更加偏爱,并且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