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27篇 |
免费 | 271篇 |
国内免费 | 9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23篇 |
劳动科学 | 30篇 |
民族学 | 218篇 |
人才学 | 128篇 |
人口学 | 24篇 |
丛书文集 | 3282篇 |
理论方法论 | 517篇 |
综合类 | 6579篇 |
社会学 | 458篇 |
统计学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212篇 |
2022年 | 232篇 |
2021年 | 315篇 |
2020年 | 260篇 |
2019年 | 252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163篇 |
2016年 | 233篇 |
2015年 | 349篇 |
2014年 | 677篇 |
2013年 | 559篇 |
2012年 | 723篇 |
2011年 | 796篇 |
2010年 | 734篇 |
2009年 | 760篇 |
2008年 | 868篇 |
2007年 | 720篇 |
2006年 | 641篇 |
2005年 | 636篇 |
2004年 | 534篇 |
2003年 | 498篇 |
2002年 | 440篇 |
2001年 | 385篇 |
2000年 | 288篇 |
1999年 | 164篇 |
1998年 | 94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51.
明清之际士商观念的转变与商人伦理道德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变迁 ,传统的四民观发生深刻的变化 ,士人商人化趋势加大 ,从而使儒家的伦理道德精神渗透到商业经营中 ,形成了商人阶层的伦理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精神突出表现于勤俭、诚与不欺、自重敬业、德与名等方面 ,成为中国古代的儒商精神 ,对今天仍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2.
53.
文章通过对大学创业观的实证研究,揭示出大学生对创业的实际认识.以专家评分法确认描述大学生创业观的三个基本维度:创业能力、创业动机、创业支持.以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并结合调查数据统计处理对构成三个维度的认识因素进行统计学排序.总结出大学生创业观在三个维度上的非常重要因素、重要因素和一般因素,并据此分析我国大学生的实际创业观及其缺陷与对策. 相似文献
54.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人统一观 ,尊重生命 ,兼爱万物是这一伦理思想的主题。寡欲节用是中国古代珍惜自然资源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就已形成了渗透环境伦理意识的政法理念。不同于西方传统伦理学所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先哲主张保持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是保证和维护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对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在当前现代化建设中 ,有分析地借鉴我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 ,对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伦理学 ,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5.
论学术批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学术现代化,呼唤学术批评的繁荣.创造性学术批评,有赖于健全的学术批评观."学术"是中国传统语词,含哲学、科学意义在内;"批评"是来自日文的外来词.阐明并丰富"学术批评"一词的意义,是本文任务之一.从中西学术历史看,学术批评是学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或一环节.它和学术盛则俱盛,衰则俱衰.学术批评的进步,集中体现为学术批评方法的进步,而学术批评方法的进步,正是学术发展的标志;学术批评是学者们在真理面前进行的理性对话,批评的结果,学者之间没有输赢,真理才是唯一的胜利者;从实质看,学术批评是以真理为标准进行的自我批评.真正的学术批评,是民主的、科学的批评,是具体的、历史的客观批评,是责任感和理性、革命性和建设性、独创性和真理性有机结合的批评,是融理论性和实践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于一体的批评,是科学批评、历史批评、哲学批评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56.
新闻传播,就其本质而言属于文化范畴,新闻媒体在文化建设中又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因此,新闻战线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首要的问题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繁荣发展的同... 相似文献
57.
58.
在贸易和资本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相隔一个半世纪的莱布尼茨与马克思都热切地关注过中国,由于中国和欧洲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致使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评价有巨大差别:身处启蒙早期的莱布尼茨几乎把中国当成审美对象,拥有积极和肯定的中国观,指认文化中国的存在及其在哲学与政治、道德实践上可学习和效法的成就;时逢两次鸦片战争的马克思,在总体性思维下看到的则是封闭保守、积贫积弱、生产方式落后并被殖民者蹂躏的天朝帝国———既是道义上值得同情的对象,按照历史逻辑又是必然被瓦解并借助革命运动终将迎来曙光的国度,因而他克服了启蒙后期否定的中国观而走向辩证的中国观。然而,二者对中国的观照又有一致性:都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秉持人类主义的普遍立场,把中国看成世界的一部分,力图使中国世界化,构建各自进步主义的发展模式;都各为所用地把希望目光投向中国,探寻摆脱生存危机的文明之路,以期开显或拯救现代性。 相似文献
59.
安东尼·特罗洛普继承了英国文学中的道德传统,他的叙事技巧也受到了较多研究,但尚缺乏结合两者关系进行的全景式研究。在《巴彻斯特养老院》中,小说的叙事艺术与道德倾向形成微妙互关系,文体层面叙事的"介入"对故事层面权力的"介入"构成了反讽,前者塑造了读者的身份自足从而激发真正的同情,后者侵犯了个人自由、漠视个人需求最终导致对人同情的失落,作者正是通过关于"介入"的两种相反的叙事艺术,完成了对其道德倾向的刻画,展现出独特的同情观,同时表达了对维多利亚时代教会、媒体权力泛滥的深度反思及对个人为保全"消极自由"所作努力的肯定。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