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37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54篇
管理学   545篇
劳动科学   31篇
民族学   161篇
人才学   117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2636篇
理论方法论   414篇
综合类   5334篇
社会学   529篇
统计学   197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240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424篇
  2014年   796篇
  2013年   530篇
  2012年   584篇
  2011年   633篇
  2010年   641篇
  2009年   613篇
  2008年   705篇
  2007年   571篇
  2006年   451篇
  2005年   390篇
  2004年   354篇
  2003年   269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31.
本文从水彩画的水韵、色韵、笔韵、纸韵以及趣味之韵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水彩画的艺术韵味。特别是对水韵、色韵、笔韵三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透明水彩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2.
《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孝子的典范故事,作为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出中国独特的人文精神,我们需要为此发扬光大。但需要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重新审视这种历史沉淀物,使其更好的体现民族品格。  相似文献   
33.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实即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启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对创作之前的作者必须保持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34.
胡寅(1099-1157年),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胡寅原系胡安国之兄的儿子,后为胡安国收养.经其父胡安国精心调教,潜心于学.后以北宋宣和进士甲科及第,并步入政坛.从政后临靖康之难,为政主抗金复仇,誓不言和.因投降派秦桧当国擅权,乞致仕,归湖南衡山治学.后复出,绍兴二十七年卒,谥文忠.胡寅的学术著包括<崇正辩>、<读史管见>等,另辑有<斐然集>,均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文献.  相似文献   
35.
梅村体是长庆体的变格,但其中都充满着浓烈的黍离麦秀之感,所不同者在于一为乱世之音,一为亡国之音.诗人感伤兴寄,作垂戒之用.  相似文献   
36.
春之绿     
我偏爱绿色,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它充满着活力。在我心目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就是绿色的,是那种淡淡的绿,嫩嫩的绿,那种令人心醉的绿。  相似文献   
37.
琅琊自秦汉以来便以其特有的地缘政治之优势受到历代朝廷之重视,由于史料记载匮乏,作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设三十六个郡之一的琅琊郡的户籍与人口的数量我们不得而知,但刘邦建汉后琅琊作为齐国之东部屏障,加之其丰饶的物产、庞大的户籍人口数量以及特有的地缘政治特点,却越来越受到朝廷政治之重视.魏晋以来随着门阀士族政治的崛起,琅琊地缘政治之色彩亦更加浓厚,虽然因战争等原因琅琊之地域以及郡制不断迁变,但琅琊却因其地缘政治之优势一直受到朝廷以及世人之关注.  相似文献   
38.
当代审美文化的主体悖论和主体变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竟生之美的基础上,以此为扫描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工具,提出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维度是竟生之美。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竟生之美因其内在的主体悖论使其历经了从红色崇高、悲剧丑和喜剧荒诞的美态发展过程。这种主体的变奏,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审美的客观反映。竟生之美是审美主体性的本质反映。  相似文献   
39.
文章围绕“不美”这一新的审美范畴命题,探讨了“不美”发生的事实依据、时代根源、本质特征以及在审美心理和文艺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态,从基础理论方面触及了当代审美潮流的新特征和新趋向。  相似文献   
40.
郭嵩焘的晚年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立望 《学术研究》2003,(8):111-116
作为支持洋务运动最早的一批人士之一,郭嵩焘一直思索着中国的根本出路。晚年的他看到洋务运动的开展,并没有使中国有多少起色,开始严厉指责洋务运动的弊端。他提出富强之本应是“人心风俗、纪纲法度”,企图从人心入手,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统治。郭嵩焘是程朱理学的坚定信仰者,他赞美西方,绝非想把中国变成西方,而是着眼于中国的内部弊端。在他看来,西方的制度所包含着的实质精神(如求实、便民等)与中国的圣人之教有相通之处。他通过对西方社会的赞美和对中国现状的抨击,力图重建秦汉以来失落几千年的真正的儒家圣人之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