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3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40篇
管理学   41篇
民族学   75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605篇
理论方法论   248篇
综合类   3645篇
社会学   191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73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399篇
  2008年   421篇
  2007年   363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空心人》的发表体现出艾略特的歌创作及新批评派的歌达到了成熟并趋向于完美的境界。《空心人》这首是艾略特发自内心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刻画了那批生活于荒芜不治的荒原上并且失却了人性的人们,从而揭示出人们不愿意说出的事。艾略特告诫他们,要记住一件事,在客观地对待别人的同时也要客观地对待自己,因为他们自己正是被填塞的空心人。  相似文献   
62.
本文论证了汉代刘向的《经》学。幽厉时代灾异说的提出,既是一种功戒,也是一种学观,或文学观。无通诂,即开放学之滥觞.以夹于厉幽中间的宣王中兴为比照,得出正变结论。说明《经》源于时风,且又影响于治乱。  相似文献   
63.
《黔纪略》因文献丰赡而有"博综"之誉,其采途径多样,包括对文集、史乘方志、刻铸文献、口传文献、图谱等文献资料的收集,为考察明代黔在清代咸同时期的传播特征提供了可靠依据.明代黔在该时期的传播主体以个人为主,地方志局参与其中;传播的载体形态以纸质书集为主;以书面传播为主,主要通过抄写、印刷方式传播;传播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整体而言,明代黔在咸同时期的传播不广,歌留存较少,受关注度较低.  相似文献   
64.
穆旦爱情名篇《八首》深受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影响,其对爱情四个发展阶段——爱情的开始、深入、宁静和回归的描写,体现了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交织,展示了不受束缚、回复本真、不断超越的强大生命力以及用审美的人生态度审视爱情的爱情信念。  相似文献   
65.
吴昕孺是一位实力派人,也是“好主义”的提倡者、践行者之一。他的长《原野》堪称长篇巨制,既走出了新乡土派的阴影,又避免了掉入当前粗陋化写作的陷阱,且能别开生面,以现代性突进作为书写技法和叙述方向。吴昕孺以自己独立、清醒的价值观和文学观,以自己的探索和坚守,形成了一种颇具个性化的“书生写作”现象。  相似文献   
66.
在对袁昶存留文献系统掌握的基础上,解决四个袁昶研究中的问题。一是袁昶的字号与室名。袁昶的一生字号与室名很多,以字号室名寄意,表现其宗奉道家与佛家的思想特点;二是袁昶集的名称、编排与品评。袁昶从光绪初就开始编辑自己的文集,他一边创作,增加体量;一边听取同道文友对自己文的品评建议,修改作,在学上获得提升,调整编排体例,光绪十五年开始刊刻,十六年年初有了第一个版本。广泛吸取文友们的意见,同年又有了第二版本。此后仍然在修正,光绪二十年又产生了第三个版本。集的名称最初命名为《骈枝集》,最后定稿为《渐西村人初集》与《安般簃集》。三是概述袁昶的日记。袁昶日记历时近三十年,篇幅较大,是庚子乱后由其后人抄录而成的,也有他人录出的片段,由于辨识上有一定难度,从未刊行。笔者在标校其全部日记的基础上梳理其版本源流、体例与内容。四是从其日记中辑出集外佚。  相似文献   
67.
68.
三境在审美价值建构上存在差异:物境以美、情境以情、理境以真为其审美价值建构核心。译者如果不能正确辨别原境界,英译时就会产生境界降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情境译为物境,理境译为物境,理境译为情境。文章对降位的原因作出了分析:三境追求含蓄内敛、实中藏虚的审美效果,故多使用具有多义性、模糊性、文化性的意象语言,以及隐喻、象征、暗示、典故等修辞手段,三者都会造成对原境界的遮蔽,进而造成英译境界降位。   相似文献   
69.
70.
《和国信张宗益少卿过潭州朝拜信武殿》是苏颂《前使辽》的一首。陈子彬注文说,潭州是今日之长沙,汉朝功臣靳歙庙是信武殿。但是辽国是宋朝北部邻邦,北宋使臣赴辽不可能经过潭州,更不可能去朝拜那里的靳歙庙。这与常理有违。并且,按照习惯,靳歙庙应该建在江陵,即今日之荆州,潭州就没有靳歙庙,更不会有信武殿。另从《宋朝事实》《宋会要辑稿》《开州志》等历史文献及原内容分析,《和国信张宗益少卿过潭州朝拜信武殿》,是一首对"澶渊之盟"的颂歌,而"澶渊之盟"就签订于澶州。信武殿是宋仁宗于皇祐五年(1053年),为纪念其父真宗在景德元年(1004年)御驾亲征到澶州,战胜契丹,与之订立"澶渊之盟"的历史功绩,下诏建立于澶州的。因此,原题名中潭州实为澶州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