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3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40篇
管理学   41篇
民族学   75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605篇
理论方法论   248篇
综合类   3645篇
社会学   191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73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399篇
  2008年   421篇
  2007年   363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黄庭坚是宋代伟大的家,其歌创作上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对庾信赋的接受,主要体现在:黄庭坚将庾信作为"忧愁人"的典范,肯定庾信的"乡关之思",以之为"凌云健笔"文风质素,他常自比庾信,阐扬庾信"哀愁"精神;黄庭坚承传了庾信"抒写性灵"思想,在创作上主张"吟咏情性",通过书写净化苦闷心灵,释放人生怨愤,调和社会矛盾,做到"哀而不怨";黄庭坚自觉论析和实践庾信"法"技艺,将庾信赋定位为"不使句弱""不使语俗",肯定庾信赋"清新""气韵深稳""有趣",篇章"可为楷式",创作时不少字、语词、句式乃至意象、典实等均从庾信处继承和袭用,并在庾信文的基础上,通过"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方式,变化生新。  相似文献   
82.
1930年代以废名、林庚、朱英诞、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北平现代派人群对"温李"晚唐风进行了集体性讨论与提倡。废名对李商隐无题的分析中包涵了其歌观念的多个方面,包括倡导浑融自然的质,重视含蓄象征手法,重视的感觉与幻想,哀伤缠绵的审美需求。卞之琳的《无题》组、林庚的多首《无题》继承和发扬了李商隐无题的优良传统,在多方面体现了现代无题与古典无题的深刻联系。无题代表了一种对歌思想价值和社会功用性的排斥,对含蓄朦胧、晦涩象征的表现手法的推崇。无题与情爱主题的天然联系代表了人对私人情感、心灵体验和感官直觉的表现。  相似文献   
83.
魏晋名士"任诞"集大成者阮籍表面放肆不羁,实则内心常处于忧愁、矛盾的情绪中.他的事迹在《世说新语》一书中多有记载,而其抒发情志的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亦可以作为他多重心理感受的证据.  相似文献   
84.
西晋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时间较短,仅数十年,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这一时期的"宴飨"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西晋时期宴飨的发展流变与其社会思潮、阶层文化、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5.
中国现代坛上,林庚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新探索者,他将一生贡献于新创作与理论建设中。林庚在其意人生中处于坛的"边缘",却用他博学精湛的学识和温和宽厚的态度守持自己的学园地。本文以同题《夜》为载体探讨林庚作从旧体到自由体创作,再到新格律创作的转变,重点阐释其转向的原因和方式。  相似文献   
86.
御诗赏析     
《中华魂》2014,(20):53-53
清圣祖曾驻跸石景山,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月,康熙帝留有御制三首:石景山东望 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地镇峻噌标异秀,凤城遥在白云中。  相似文献   
87.
有关刘孝标《广绝交论》的写作时间,学术界主要有天监七年、天监九年两种观点。考察刘孝标在天监年间的行迹不难发现,天监十一年是刘孝标生平思想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界,他由之前的汲汲于仕途功名彻底转向拒弃名利、向往隐逸。这一思想心态的蜕变,是《广绝交论》一文的基本创作前提,该文即作于此年。  相似文献   
88.
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生态文学,在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影响到了中韩两国的歌创作,20世纪80年代后,中韩两国坛上先后兴起生态环境。虽然中韩在社会基础、歌自身发展等因素上存在着各自差异,但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生态环境则形象地表达了两国人对工业文明的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89.
宋代以前,中国歌关于地震的书写很少。宋代出现了多首专门吟咏地震灾害和以地震命名的作,从群体和个体感受的角度描写了遭受地震灾害的民生疾苦,既继承了《经》援灾议政的传统,又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顽强无畏的精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显著开拓,标志着地震作为独立的题材在中国歌史上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90.
朱湘在中国文坛较早发出了"纯"的创作呼声,他耗尽毕生心血探索并实践基于"的真理"和"美"的本质与形式的学理想。朱湘的文在音节的考量、想象的摄入、构思的完备三个方面进行独特的实验,结合中西"纯"学的观照视野,在精致的音韵组合中迸发和谐悦耳的乐感,传递鲜明的旋律;在真实的经历中彰显想象的魅力,唤起审美的愉悦;在冷静构思中思辨人生的奥秘,统筹新的风格,从而营建起一个色彩斑斓的"纯"世界。尽管人的自杀看似"纯"世界灰暗的完结,但从反向诠释出在孤独苦闷中坚守与酝酿的纯粹学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