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0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52篇
理论方法论   56篇
综合类   555篇
社会学   67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61.
在晶体三极管的实验或使用中,不时要涉及到一些晶体三级管共射输入特性曲线的相交。对于为什么会相交这个问题。本文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从而给出这些晶体三级管共射输入特性曲线相交的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162.
《王夫之评传》全面揭示了船山思想中主导性和创造性的方面。作者注重概念分析,善于从旧概念中发掘新内涵,在思想上相互抵牾的方面强调其晚年之定论,突出王夫之思想中的内在联系,并立足于对“近代意义”的合理认识。理解其道德伦理和政治经济思想。在此基础上,作者继承和推进了喉外卢先生倡导的“早期启蒙说”,追寻传统与现代之“接合”,力求为现代化运动寻求思想和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63.
日前,"好运北京"系列赛事较为集中的各项比赛测试工作相继结束,可那些笔者曾亲密接触过的承担比赛运动员兴奋剂样品押运工作的北京振远护卫中心护卫员们的身影却时时萦绕在眼前,那全副武装的护卫员、绿白相间的押运车辆,那被汗水浸透了的防弹衣、烈日下或子夜时分队员们凛然守护的神情,无不诠释出一份沉甸甸的振远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4.
"心外无物"是我国明代哲学家、政治家王阳明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哲学论题。对这一论题,后来的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如果用西方哲学的观点,从意念和现象的角度对心外无物进行再诠释,就会发现,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有着特殊的含义:物是意念中的物,是认识与物自体的再创造,是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的物,是现象界里的物;心是物的存在域,也是物产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5.
社会工作源于社会慈善事业和睦邻运动,它从一开始就关注弱势群体,注重解决社会问题,是一门以价值观和实践为基础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活动,社会工作本身就有自己所固有的价值观如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力和选择等等,它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也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助人活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6.
阿兵  宋晓  钉子  慕莲 《安家》2005,(4):66-68
当城市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时,我们离不开地标! 当对一个特定区域进行深入的诠释时,我们回避不了地标建筑! 什么是区域?  相似文献   
167.
“效果历史意识”是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与历史传统密切相关的意识,强调的是历史与诠释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效果,“诗言志”作为一个诗学命题,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遭遇多种阐释。在诗论的历史的长河中,“诗言志”即闪烁着理性思维的光彩,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融注着中国美学的体验传统。由此,“诗言志”的诗论命题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意象,解读这一文化意象,对理解当下的美学现象与思潮会有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68.
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大提琴演奏曲目中的经典之作,它具有完善的理论依据和广阔的表现空间,从被发现到现在,一百多年来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解和演绎模式,并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它的魅力、影响力还在与日俱增,新的诠释、新的理解还在源源不断地问世.  相似文献   
169.
德才兼备是任何时空下选拔官员的基本准则,但"德"与"才"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笔者认为,在当代中国,"德"应该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才"应该包括业务知识与素质、管理知识与素质和法律知识与素质。  相似文献   
170.
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不承认到承认、从承认到和解的过程.笔者试图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对此演变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