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53篇
理论方法论   57篇
综合类   557篇
社会学   67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论音乐鉴赏中文本潜能与听者诠释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鉴赏中,凭借乐谱和听觉体验对音乐理解是相当有限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家有很多既是音乐家又是诗人,他们将音乐与文学充分地结合起来,表达真情实感."历史解释学"、"哲学释义学"等美学观点也深刻地阐述了艺术鉴赏活动中文本描绘的潜能与欣赏者真实情感体验的结合对于准确把握音乐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52.
论朱陆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和陆九渊前后有六次争论,可归约为为学之方、经典诠释、人物评价等三项内容,反映了朱陆在理学本体论和工夫论上的深刻分歧。朱陆之争在其后的理学进程中有重要意义,是理学理论水平的一个尺度,也是理学发展的一个契机。对朱陆之争理论性质的诠定,从一个具体的方面显示了明清以来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953.
汉代刘向作为博学通儒,其经学诠释有其自身特点。从解经方法看,刘向经学表现出以类相从的独特诠释方式;从涵摄内容看,刘向经学具有以经统子的经子圆融导向;从解经旨趣看,刘向经学体现着以义行之的通经致用立场。与西汉宣、元、成时期经学门户林立相对,刘向经学具有强烈的圆经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54.
赵阳 《船山学刊》2010,(2):75-77
焦循对汉学名之为考据学特别反感,多次指陈考据之无据,认为纯粹的考据只能被视之为补苴掇拾之学,务碎琐,难识大体。基于这样的认识,焦循返躬自身,尝试以义理之学去弥补汉学的不足。文章以《孟子正义》为焦点,从义理学之途径、义理之学的旨归、义理之学的局限等角度,对焦循的义理之学做个较为客观的观照。  相似文献   
955.
本文试图沟通晚清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的传统学术著作和他出使前后的日记、奏稿及书信,以探讨其对外交涉的依据。郭氏诠释儒家经典时指出,三代宾客之礼包含对外交涉的真理。出使前后通过阅读《万国公法》等国际法译著,并与万国公法讨论会交往,他才意识到近代外交应以万国公法为依据。然而,郭氏接受公法,并不意味着放弃三代之礼,恰恰相反,他是将公法当成三代之礼精神在当代的体现而加以推崇。  相似文献   
956.
实学,一方面是儒家实用理性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于儒家文化的始终,乃至于泛指的实学即儒学;另一方面,它又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儒家文化的反思、批判形式,是作为社会新思潮消解儒学的贵族性、经院性而成为庶民文化的“革命”因素。正是这一因素使我们今天指称的实学实际上被界定在这一特指意义上了。  相似文献   
957.
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可以为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语用学分析方法。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寻求关联的跨文化“明示一推理”过程。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原语认知环境中寻求关联并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适应。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交际做了新的诠释,合理地解释了跨文化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958.
本雅明、德里达和德波建构了一种激进的诠释学,它打破文本的原意,寻求创造性解释的空间。本雅明的策略是“引用”,德里达的策略是“延异”,而德波的策略是“异轨”。这种激进诠释提供了新的文本意义,但同时也落入责任和虚无之间抉择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959.
文献诠释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古人对文献诠释有系统的看法。在他们看来,文献诠释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空间隔,文献载体的变化所导致的对文献理解的困难,二是学术传承过程中对文献理解的不同。文献诠释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恢复文献原貌,探知文献作者的"原意",二是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阐发蕴含在文献中的"道",并用之于社会实践。因为古今相通、人之性情相通、语言文字相通,使得文献诠释得以可能。"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由字以通词,由词以明道"以及排除"先见"是古代文献诠释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960.
江泽民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对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实践诠释,形成了"三个代表论"、"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以及"西部开发论"等理论创新。深入探讨江泽民科学诠释和谐社会及其经济制度基础的历史背景与实践主题、理论维度与基本内容以及主要历史经验,这无论是对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还是对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