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9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144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49篇
人才学   53篇
丛书文集   726篇
理论方法论   95篇
综合类   3291篇
社会学   153篇
统计学   2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326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15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超南语中方位介词和趋向动词的用法并不由动词决定,而是与动作出发点及说话者的视线基点有关,通过越南民族对空间的认知可以揭示超语中方位介词和趋向动词的逻辑意义及隐喻现象,揭示这两类词在越语中的用法及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102.
服装的造型是由当代的时尚元素之语言符号和形态要素来表达的一种动态的形象构成的.研究服装造型的语言符号和服装元素形态语义对于深刻认知和理解服装文化与风格特点的内涵意义,促进服装原创创意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3.
非使役化中,从使役动词到作格动词的转换,原生及物动词同时受到三种语义选择限制:其一,动词包含"使役义([+cause])"特征;其二,动词是动态动词,表示状态变化;其三,动词的外因可以通过句法(为降级题元,充当介词的补语)或语用(为暗指题元)手段判别.  相似文献   
104.
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中插入形容词的结构即数+形+量结构比较常见,例如,一大张纸,一大群人,一长根铁丝。陆俭明先 生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问题给大家讨论。例如,为什么数量词中间可以插入形容词,插入 形容词对整个结构有什么影响。从量词的特点和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来看,数+形+量结构中的量词具有空间性、物质性、描写 性的特点,使得形容词能够进入该结构,形容词的语义指向不同,使整个结构有不同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05.
首先,我们构造以目的和背景知识为双条件的条件句系统AKC,给出它的一些证明论结果。其次,我们引入有序邻域语义,给出描述AKC的特征公理和推理规则的框架条件,证明AKC相对这些框架条件是框架可靠的。最后,我们证明AKC相对这些框架条件也是框架完全的。  相似文献   
106.
107.
“容入-离析”关系是指容物突破边界进入或离开容器的一种动态关系,“??(进)/??(出)”类动词是表达这种动态关系的典型代表。考察由它们构成的复合形式及其“容入-离析”关系的句法实现条件,需从所涉及的语义成分、对实体的扫描方式、“V”的方向性与“??/??”的匹配、隐现等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108.
流行语语义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变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语言现象。流行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语义的变异而产生的。流行语语义变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语义映射、语义别解和语义模糊等。  相似文献   
109.
语言学界对“价”范畴属性的认定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配价虽然与句法有密切的关系,但“价”既不属于句法范畴,也不属于句法-语义或语义-句法范畴。动词的价是语义范畴的概念,属于词汇意义平面。词汇意义最终在句法结构中以一定形式体现出来,动词的价可以在句法结构中进行形式验证。  相似文献   
110.
“岂有此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语,表示说话者认为别人的言语或某种行为、事理极其荒谬,断无此理。这一词语在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金瓶梅词话》、《醉醒石》、《聊斋俚曲》和《醒世姻缘传》中均有出现,其形式并不太统一,又写做“岂有此礼”、“岂有是理”,还有用“那有此理”的。而且“岂有此理”在这些文献中具有鲜明、丰富的语用、语义特征,有的表示强烈的否定,有的表示一般的不认同,有的则表示一种客气、礼貌的推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