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5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4篇
管理学   96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134篇
人才学   2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26篇
理论方法论   113篇
综合类   1879篇
社会学   175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最初是作为一种句读符号的身份出现的,其源头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材料中.<侯马盟书>的盟辞中业已使用,细小一点的用于句子中间,表示短暂的停顿,相当于今天的顿号、逗号;粗大一点的用于誓辞之末,表示文意的完结,相当于今天的句号.到了秦代,这种"点"的形状稍有变化,不再写成斜点,而是写成圆点了.到了西汉,点号的使用更为广泛,形体上也有一些变化,有大圆点、中圆点、短顿点、长顿点几种.东汉时期,点号进入了字典和经书之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有"、".熹平石经中用圆点为篇号、章号.此后,点号可以用作着重号和灭除号.到了唐代,点号又可用作校对符号.宋明时期,点号还可以有别的用途.到了近代,可用于着重号、句读号等.解放后新中国制定的第一套"标点符号用法"中有顿点和圆点两种,分别表示顿号和着重号.  相似文献   
992.
我国先秦诸子都有很深刻的传播思想和活跃的传播实践。荀子是由儒家到法家的过渡人物,其传播思想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中和。与孔孟相比,荀子更加重视对传播活动的控制,探讨了如何利用外部规范、传播内容等要素对传播效果和传播者施加影响。荀子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对传播符号与传播效果颇有见地的探讨,他还强调传播者的社会责任及传播过程的透明、传播内容的客观等。  相似文献   
993.
贺兰山岩画是联结概念和视觉形象的、能所统一的视觉语言符号系统。就能所关系而言,整个贺兰山岩画里基本上存在着肖似、意象和抽象三种符号类型。包含着明确具体的指称关系、摹态关系的属于肖似符号,主要包含着表现关系的是意象符号,而指称或表现的对象是人的精神领域的则是抽象符号。贺兰山岩画里肖似符号的大量存在,使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单个个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把握。而意象符号尤其是抽象符号的并存,特别是它们与各种肖似符号的组合运用,最大限度地突破了象形贺兰山岩画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增强了它的表意能力。  相似文献   
994.
“语言”定义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现有的有关"语言"的定义,有语言工具说、符号说、本能说、世界观说、社会现象说、存在说、行为方式说,以及表述说、表达说、词语规则说、系统说、活动说、信息说等种种说法。虽然现有的诸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正确地反映了语言的某种本质或性能的一面,但却因思维方式及视域所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诸如不能系统、深入、恰切地反映语言的真正本质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依据作者提出的层次语言本质论之理念,自然语言意义上的"语言"的定义应该按着语言的底层本质(基础层次)、一般本质(核心层次)、特殊本质(表象层次)之层次本质观念,重新做如下新的界定:语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音义结合的表现符号。  相似文献   
995.
目前国内语言学界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各种挑战,但通过对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全面阐释可以发现:语言符号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论证性,但不可论证是普遍存在的,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996.
选择日常生活礼仪和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油香为对象,以符号学和象征人类学为视角.对油香文化符号及其复杂含义进行解读,提出油香文化四种场景和符号的多重"二元组合"结构观点.在第二个"二元结构"中,通过"符号转换",油香跨越文化知识圈层,转写成被相异文化阅读的"文本"或"符号",从而潜藏进文化"区隔"的标识含义.这对于"深描"回族日常生活礼仪的文化内涵,阐释回族文化跨越多向神圣与世俗两翼却不出现内在、外在文化焦虑,凸显回族文化价值奥秘,进而揭示"我群"与"他群"既有界限又能共享的文化深层理性.  相似文献   
997.
于洋 《理论界》2007,(12):169-170
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不仅通过与观众准确交流,通过自己对稿件的准确理解,还要通过屏幕形象、动作形态、空间语言等等,形之于声,产生完美的视听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只能诉诸于与视觉、听觉有关的非语言符号来强化和补充语言符号,以达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仰海峰 《学术研究》2003,1(5):31-37
拜物教批判理论 ,是马克思从经济学、哲学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批判。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的分析 ,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物化统治与物化意识已经成为自然性的存在 ,无产阶级的解放就需要从意识上打破拜物教思维。在此基础上 ,鲍德里亚进一步认为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与媒介在消费社会中的引导作用 ,对符号的崇拜替代了对物的崇拜 ,这种符号崇拜在身体崇拜中达到了极至。因此 ,拜物教批判必须从生产逻辑批判走向符号逻辑批判 ,才能打破符号统治一切的状态。  相似文献   
999.
张筱薏  李勤 《学术论坛》2006,1(9):35-38
传统经济学奠定了对消费的最初界定,即消费即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然而,消费不只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离开使用价值消费的经济学视角才能深入到消费的本质,消费文化就是对使用价值消费的背离,但这种背离在消费主义流行的时代则走到了一个极端,又带来某种后现代的弊端。文章以此为线索,厘清了消费、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并力图梳理从使用价值消费到符号消费的演变逻辑。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当代西南地区不少少数民族诗人处于一种十分特殊的语言背景中 ,一方面他们与自己的母语保持着一种潜在的联系 ,另一方面又以汉语作为其创作的文本语言。他们以十分敏锐的语言感知 ,在外来因素 ,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表现形式的深刻影响下 ,以其叙述语言符号系统的丰富与更新 ,创作出的诗歌直接体现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正在走向成熟的一种文本叙述模式。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从 2 0世纪 80年代开始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