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8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1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113篇
社会学   4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薛莲 《生存》2020,(13):0110-0111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积极思考教学的有效性,从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和人文的,以及有实效的教学,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加之有效的方法引导,是可以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率的。  相似文献   
162.
读书,本是中学生的天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读、写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诵读,诵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只有反复诵读课文,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才能引起内心的共鸣。因此,诵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诵读、精读不仅能使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词汇,掌握规律,提高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163.
关于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但是诵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中学,学生对诵读的喜好程度、数量和质量以及老师诵读教学的运用都呈下降趋势,可以说诵读教学从观念到认识,从方法到过程,都存在很大偏误,而且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4.
诵读对于英语学习是极为有利的。本文在阐述诵读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诵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5.
《社区》2002,(21):42-43
西城区团委在全区开展了以“永远跟党走”、“让团旗见证历史,让青年创造辉煌”为主题的青年文化节。两个月来,团区委通过举办以社区青少年和驻区单位参加的社区青春主题诗文诵读活动和由中华社会大学等五家民办院校为主开展的“两城区民办学校文艺节”活动,抒发了广大团员青年对祖国的热爱、对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6.
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宋代女性文学以女作家前所未有的女性意识觉醒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文学遗产.从作家人数上看,宋代女性作家中仅有作品流传的就有诗人200余、词人近90;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宋代女性作家的创作扩展到了诗、词、散文、赋、评论等各种类型;从作品的题材上看,宋代女性作家冲破了女性文学爱情题材相思愁怨的单一的传统模式,或抒情写景、或送别思亲、或咏史怀古、或边塞军旅、或爱国忧情,无所不包;从诗词作品的质量看,宋代女性文学达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67.
168.
书坊     
《中国民族》2013,(2):80-80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一播出,便创下收视纪录。同名图书采其脚本,撷其美图,另附唐鲁孙、汪曾祺、梁实秋等老饕的谈吃美文,颇孚读者之望。  相似文献   
169.
隐山哲学社读书会的“读经”实践告诉我们,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关系下以明辨说理的方式展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觉。对于“读经”的大学生来说,则应该有长期坚持的毅力,这样才能取得对于传统精神的正确认识。而对传统的深入理解,恰恰能够促进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创造,从而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实现主体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0.
张秀亚以散文创作著称台湾文坛,她尤其擅长写抒情散文,被誉为"美文大家".其散文内容,对自然的书写占据相当比重.她的自然书写既包含了与历代文人相通的田园情怀,也有着因宗教熏陶和人生经历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隐遁情结,而并非简单化地对大自然的歌颂或抒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