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48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82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216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1069篇
社会学   380篇
统计学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44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31.
商颖 《21世纪》2009,(12):64-64
于浩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境贫寒,但自小聪明,读书独占鳌头,备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高中毕业的于浩由于成绩斐然,获得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但必须自己负担高昂的学费,倔强的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去美国。  相似文献   
132.
论读书     
梁启超 《社区》2012,(29):4-4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短的抄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它,便成为一篇名著。想看这种痕迹,读赵瓯北的《二十二史札记》、陈兰甫的《东塾读书记》最容易看出来。  相似文献   
133.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建造,同样,佳作华章需要鲜活的材料来充实。所以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如何,决定作文的高低与成败。但在具体写作中,同学们容易犯以下错误:  相似文献   
134.
《决策与信息》2010,(6):9-9
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35.
李雪芝 《现代妇女》2013,(10):235-235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经典诵读与音乐相结合,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热爱.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更好的培养他们的乐感,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教学实践证明,经典诵读与音乐的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爱,而且音乐教学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6.
王继鹏  宋玉兰 《职业》2013,(24):39-39
本文以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分析了作为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体会,并展望了职业教育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7.
有人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欣赏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从而没有体会到数学独特的美.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教学知识,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美,并运用巧妙的手段充分展示其独特的美丽,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独特的美,从而逐步学会欣赏数学的美.  相似文献   
138.
如海 《山西老年》2009,(12):33-33
读书看报时,常见到"刹那"、"瞬间"、"弹指"、"须臾"等词,这些都是表示时间非常短暂的词汇。在古代的梵典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  相似文献   
139.
最近两年,阅读问题不断升温,领导干部的阅读问题也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去年,一项"百名党政干部阅读习惯"调查显示,工作太忙、应酬过多已经成为影响干部阅读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0.
教育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大学>、<中庸>.<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国自古就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传统,但少"德".其实,"得"是在"惑"中.中国仍有把"上学"说成是"读书"的习惯.书有多种形式,读书可以产生初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关于读书的一条古训.但同时,中国早就有"典籍浩瀚"的说法.书海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深不见底,宽不见"涯".这是研究"大学"和"读书"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