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87篇
社会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双关语,顾名思义就是说话人利用语言文字的谐音或多义关系,使一个语言单位具有表面和内层双重含义的修辞手段.从语用的角度看是指说话人运用双关语发送信息和受话人接收信息的过程.  相似文献   
52.
《红楼梦》:谐音法的巧用、妙用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谐音法系统解读《红楼梦》会有许多新的感悟。《红楼梦》运用谐音法的原因有四 :一是省时省力 ,二是慎言避祸 ,三是以有代无 ,四是刻意朦胧。其运用谐音的范畴亦有四 :一是人名的谐音 ,二是画名谐音 ,三是物名谐音 ,四是人名、物名综合谐音。其运用谐音的方法则更多些 :诸如 :一人一名谐音 ,所指一义 ;一人二名合用谐音 ,所指一义 ;一人三名三个谐音 ,各有所指 ;二人二名联合谐音 ,所指一意 ;三人三名三个谐音 ,所指一义 ;合家谐音 ,所指一义 ;一击两鸣式谐音 ,等等。《红楼梦》对谐音法的运用 ,有些很明显 ,有根有据 ,有的有歧义 ,但不能牵强和误解。用谐音法解读《红楼梦》对理解其创作意图、文本结构、人物性格和命运等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53.
浅论谐音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谐音的内在含义及其产生的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大量的现象实例,寻找规律,试图揭示汉语谐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渊源  相似文献   
54.
网络语言与谐音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迅速发展,一种新型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逐渐形成。为了追求经济、快捷及方便的表达要求,网民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创造、创新词语。其中谐音修辞是网民尤为喜爱的造词手法。网络语言中的谐音修辞与传统谐音修辞不同,它的形式价值取向和随机性更强,具有不对称性,在运用上也十分灵活。  相似文献   
55.
元杂剧科诨是很值得研究的喜剧艺术技巧,文章专就元杂剧利用谐音、歇后语及舞台动作制造科诨作出探讨与分析谐音的使用很广泛,常用在名称、误会和揶揄讽刺;歇后语乃民间语言,它在剧中的使用甚为灵活;舞台滑稽动作虽然多属日常所见,但经巧妙安排却又面目一新。  相似文献   
56.
双关是用了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法,其中谐音双关(Paronomasia)是利用词义不同的两个词之间同音、近音的条件构成的双关.标记理论可以运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运用这一理论对于谐音双关进行解释,从而探讨谐音双关具有的陌生化、经济化、幽默化等效应.  相似文献   
57.
谐音、异文材料探求明末清初百回长篇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所反映出来的声类现象,主要有四个方面:全浊声母的清化;知、庄、章的合流;舌面音[t()]、[t()]、[()]已经产生;零声母字范围扩大,这些为近代汉语官话语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58.
《红楼梦》对话中的谐音与认知的关系尤为密切。谐音往往通过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将不同认知域的事物关联起来,有助于语用主体对语义内容的理解。上下文语境因素、认知语境因素可以作为《红楼梦》对话中谐音的主要关联点,语境是谐音的认知前提,谐音亦可生成语境。  相似文献   
59.
广告谐音成语有三种研究观:(1)修辞观——认为广告谐音成语是一种临时运用成语的异乎寻常的修辞活动,达到了广告意图明确而幽默别致的修辞效果;(2)结构观——从语言结构本身即语音、语义和语法的角度去分析广告谐音成语的内部结构;(3)认知观——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完形趋向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来阐释广告谐音成语特别吸引公众眼球以及广告意图突显的原因。  相似文献   
60.
通假不仅存在于古代汉语中,而且在现代民俗活动中仍然广泛地运用着,如欢庆春节、结婚生子、升官发财、祝寿祈福等.它具有地域性、多向性、随机性、约定俗成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