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57篇 |
理论方法论 | 6篇 |
综合类 | 106篇 |
社会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池上楼是温州城的文化名地。早在1981年就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前些年,政府又出重资给予重修。新修缮后的池上楼,楼轩飞檐翘角,亭台楼阁,布置的精巧美观,引人入胜。谈起池上楼,必谈谢灵运。据说,此楼为南朝诗人谢灵运(385-433)任永嘉郡守时所造,原址在今鹿城区东公廨清末温州中学旧址(今温州实验中学内),后毁。谢公后世遂在积谷山下凿池(谢池),临池建楼(池上楼)以作纪念。清道光初,邑人张瑞溥辞官回归故里,在此购地,增筑"春草轩"、"怀谢楼"、"鹤舫"等,取名"如园"。谢灵运曾写《登池上楼》一诗,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后世引为千古佳句,后人遂称该楼为"池上楼"。 相似文献
102.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作为魏晋的最后一位名士,谢灵运始终徘徊于仕隐之间。一方面谢氏在氏族势力由盛而衰的晋宋易代之际,虽时过境迁仍有建功立业的理想,这种人生取舍很大程度上有其家世、才学背景等影响因素在,以至于性喜的山林也无法熄灭他几乎与生俱来的庙堂心;另一方面,谢氏在庙堂与山林之间的出处进退,也可谓六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很多文士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因此,如能排除各种偏见,同情地理解谢灵运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创作,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魏晋风流及其转折之际的社会思想和这种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03.
余才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5):20-22
谢灵运梦得文思故事是文才神授观念的产物,它反映了六朝普遍存在的传神写物的美学观念,这一美学观念要求诗歌创作追求神似。梦得文思故事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诗歌创作中灵感的表现和强调。 相似文献
104.
谢灵运出生于东晋的豪门旺族,幼年时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他才华横溢,名声远扬,居于文坛的中心位置.其作品在内容、技巧乃至体制方面都引领着新的潮流,多种因素促成谢灵运诗歌流行于当时的文坛. 相似文献
105.
谢灵运在钟嵘<诗品>中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谢灵运乃文人五言诗创作中最具现实性的典范,其创作实践对于当时诗坛声律之忌、险俗之调与隶事之风这三大弊端最具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谢灵运的某些诗歌主张及评论又对钟嵘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决定了<诗品>中诗论的走向与诗人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6.
本文从意境理论入手,在分析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 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认为陶诗的特点是“自然”与“真”,是“自然天成”,是“无我之境 ”,是一种“意境”;而谢诗则在描绘山水的基础上,注重声色,注重物象,追求形似,是 一种“物镜”。文章还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7.
汤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王船山撰《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及《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等作,涉及诗人近千家,每多非议,少轻许可,而独对谢康乐诗赞誉有加,无一微词。原因何在?本文从船山生平、创作、诗论及康乐诗诸多方面作了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08.
张一南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94-101
大量使用《易》典是谢灵运诗文的一大特点,但谢灵运诗文中的《易》典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分析。本文从用字、语典和卦象三个层面入手,分类讨论了谢灵运诗文中《易》典的使用状况。并通过分析谢灵运对《易》典的选择倾向,剖析了其贵族化的创作心态。又结合《易》学研究成果,讨论谢灵运诗文的诗学特点,尤其是用典艺术,指出了谢灵运的创作具有通过典籍感知现实的诗学特点,其中贯彻了《周易》"立象以存意"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09.
刘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74-79
谢灵运散文体类繁杂,数量众多,成就较为突出。总体上说,从遣词造语来看,其文趋尚雕藻,风格渐入华美。就语言形式而言,语句流畅精炼,虽然骈、散兼行,但骈句数量逐渐增多,散句数量则有所减少,体现出散文骈化的趋势。谢氏各体散文内容不一,功用互异,其文风特点代表了刘宋前期文苑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110.
时国强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27(1):105-108
谢灵运、谢脁的隐逸思想与他们的性情有关,同时也都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玄风佛学的盛行及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对二人的归隐之思都产生了较大的促成作用.但二人归隐的思想基础、精神因素和归隐方式均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