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28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305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今知敦煌文书中所存《大唐西域记》抄本至少4件:P.2700bis、S.2659V、P.3814、S.958,所抄分别为《大唐西域记》敬播序、卷一、卷二、卷三的部分内容,其中P.2700bis揭出颇晚,整理与研究尚不充分。该文对该卷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文献学整理,并探讨了其研究价值,认为P.2700bis虽为一残片,但很值得关注:"圣猷""戊地国"等特殊写法具有一定校勘价值;将被后世学者称为《序论》的文字抄于三十四国名之后,可证其当属卷一,而非全书之序,相关疑义由此可解;该卷存于敦煌文书中,可证敬播序流传时间颇长、范围颇广。  相似文献   
132.
中英称谓语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文化、历史、社会体制的不同,中文和英语的称谓习惯也有所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本文从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两种语言在称谓上的不同之处,同时又使人们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称谓语,不至于造成误会或笑话,也不至于中断交际。本文对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3.
近代学者对清代学术的研究首推章太炎,但是真正开始关注清代学术称谓问题的则是刘师培,他的《近代汉学变迁论》对"汉学"释名,开启了近代学者对清代学术称谓的大讨论。胡适、柳诒徵、傅斯年、钱穆等学者纷纷阐释"汉学"、"考据学"、"朴学"之名来称呼清代学术的不合适性。而梁启超以"清学"来代称清代学术被后来诸多学者所采纳,并且为我们今天讨论清代学术称谓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4.
朱子之大学指"大人之学",即成就内圣外王的圣人之学,学的是如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学则是小子之学,学的是洒扫、应对、进退之事,故宋人往往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然而,朱子的"小学"与"大学"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二者如何衔接与贯通?文章认为,在朱子思想体系中,小学与大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和前提,大学是小学的必然归宿。朱子的小学与大学在本体、认知、工夫与境界上都是贯通的,具体体现为理即事、事即理、知行相须、敬贯始终。尽管二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小学的主敬与大学的穷理之间保持着永久的张力,二者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共同构成朱子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5.
《女性天地》2013,(3):8-12
你到底是“亲爱的”还是“陌生人” 人际关系之复杂,看看大干世界里存在的称谓数量就懂了,而这每一个称谓中所存在的细微差别,有时候让我们分不清自己到底该如何归类。现在,我们就来理清—下最简单的两大类吧。  相似文献   
136.
王宇宏 《社科纵横》2013,(2):241-24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聪慧的中国祖先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创造出了瑰伟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深刻鲜明的体现出中华饮食文化所具有的"敬天保民,爱粮惜粮"、"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食亦有道,以‘礼’为贵","历史积淀,意蕴丰厚"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7.
云南回族向东南亚的迁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继德 《回族研究》2003,78(2):36-46
约从明末清初开始,由于战争、起义及逃避政治改革等诸多原因,云南回族穆斯林曾先后多次由开辟已久的西南丝路通道迁入缅甸、泰国北部等地,并进而形成两个定居境外的回族穆斯林派生族群———"潘塞人"和"秦和人"穆斯林。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潘塞人"、"秦和人"的迁徙历史、社会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的综合考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云南回族迁徙东南亚的历史脉络,为回族学跨境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8.
尹焞是程颐晚年最为得意之弟子,他对当时学界核心话题心性论进行阐发。他突出心性之别,肯定"生之谓性",重视诚、敬工夫,将二程开创的道学话语进行推阐,使其更加明确。他的思想虽然开创性不足,但却是程颐之学得以发扬、朱子建构哲学体系所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39.
"格物说"既是朱熹时代社会精英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应对禅宗挑战的必然结果。绍兴二十六年(1156)十月,朱熹于秩满候批之际,为柯国材撰写《一经堂记》,突出《大学》"格物致知"这一重要命题。而早在绍兴十年,侍郎张九成、状元对汪应辰登径山问道,谈"格物之旨",大慧答以"物格说"。时佛教界领袖这种以禅释儒之"格义",说明该时代社会精英对儒家《礼记·大学》经义的重视。追溯思想史上朱熹与大慧的潮州之会这一历史公案,既可以揭示朱熹注解《大学》"格物补传","开一新传统"(牟宗三语)之序幕的隐微之处,也可以阐明朱熹理学(新儒学)以"格物致知"作为开启"下学上达"之锁匙。  相似文献   
140.
本文以朱子哲学中的代表性范畴——"敬"与"义"为切题点,重新梳理朱子的修养工夫论。认为朱子是以"敬"、"义"两分,内外兼顾,来统摄其它工夫的。朱子工夫论内容庞多,体系复杂,但均可归之"敬—义"结构中。在朱子工夫论中,"敬"与"义"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