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32篇 |
免费 | 114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55篇 |
劳动科学 | 26篇 |
民族学 | 75篇 |
人才学 | 120篇 |
人口学 | 10篇 |
丛书文集 | 818篇 |
理论方法论 | 178篇 |
综合类 | 2470篇 |
社会学 | 333篇 |
统计学 | 3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124篇 |
2022年 | 107篇 |
2021年 | 165篇 |
2020年 | 136篇 |
2019年 | 159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96篇 |
2016年 | 119篇 |
2015年 | 242篇 |
2014年 | 390篇 |
2013年 | 273篇 |
2012年 | 323篇 |
2011年 | 347篇 |
2010年 | 311篇 |
2009年 | 318篇 |
2008年 | 356篇 |
2007年 | 240篇 |
2006年 | 176篇 |
2005年 | 160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125篇 |
2002年 | 111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马克思早年所使用的类概念在三个方面和费尔巴哈存在区别:首先,费尔巴哈把类本质理解为抽象的内在意识,马克思则把类本质理解为有意识的活动;其次,费尔巴哈虽然认为类本质源自于类生活,却没有说明类生活的内容,马克思则以国民经济学为基础提出了类存在的三种对象性关系;最后,费尔巴哈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物的原因就在于,人先天就具有以性本能为主要内容的类本能,马克思则把人理解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而创建出来的共同体。总的看来,费尔巴哈的类概念基于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类概念则基于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2.
为阐释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美学特征和文化态势,鲍德里亚使用了"类像"这一关键性术语。类像化将消费社会带入审美社会、泛审美社会,是对传统审美、现代审美的整体转型。碎片化、即时性的形态特征和海量复制、重组拼装的形成机理,决定了缺失"审美内容"的类像对于后现代审美的顺应与契合。"超美学"是类像化成就,它在审美对象、审美本质、审美效应上有悖审美的原初本意,是对美学的偏移和背离。 相似文献
73.
先秦时期博学之士多任巫史之职,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博物杂记类小说自诞生便与巫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魏晋南北朝既是小说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史学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博物杂记类小说与史学既有交集又有分化:一方面,博物杂记类小说的作者多具史官才华,博物杂记类小说在命名、编排体例、内容构成等方面深受史官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史传以记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进程为宗旨,博物杂记类小说则在选材上追求奇趣,重视从思想感情及心理情绪等方面描绘王朝的更替,呈现出不同于史传的审美风格与情感特征。魏晋南北朝博物杂记类小说的历史书写在很大程度上为唐传奇的艺术成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74.
马克思的感性辩证法不是物质辩证法.物质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论范畴,它无法把握人类历史的自我生成过程.感性辩证法实际上是“作为感性存在物”的人自我诞生的内在机制,是对生产关系如何从物质生产运动中产生出来的描述.更具体地说,是“个体”感性力量和“类”力量相互作用从而创生社会关系的描述. 相似文献
75.
贾平凹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可分属于三类不同的人物形象:女菩萨形象、缺少男性特征的男性形象及具有传统"巫觋"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几种人物的身上都映射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光,从而形成了作者心中带有稳定性的类象。 相似文献
76.
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上·纪传类》第61页著录有"《三国志辨误》一卷。清刘履芬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三国史辨》一卷,清叶名澧抄本,叶德辉跋(藏于湖南省图书馆)"。两书版本信息不全。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这两书实为一书之不同钞本,因撰文予以补正。叶德辉《郋园读书志》载"《三国史辨误》一卷。汉阳叶氏钞藏本。此书《四库全书》正史类著录,云‘不著撰人名氏’。《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已印行。而此钞本撰人题 相似文献
77.
78.
通过“感性 -对象性”学说 ,费尔巴哈确证了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人本学基础 ,恢复了人本唯物主义的权威 ;费尔巴哈通过“你 -我”关系的论证而确立的“类关系”思想 ,其基本形式是感性直观和人与人对象性关系的当下直接性 ;从费尔巴哈“类关系”到马克思“社会关系”之间的理论变革 ,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自觉追随和批判超越的结果 ,两者的界限特别体现在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对待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立场上。 相似文献
79.
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阈内,从虚假共同体向真正共同体的迈进要经历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建设什么样的共同体,如何建设共同体,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实践中不得不回应的课题,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理论使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审视共同体的当代建构,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的现时代,着眼于人与自然界共生共在的应然态势、民族国家的客观现实存在、世界历史的必然潮流,自然生命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是必要的建构选择。 相似文献
80.
董就雄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0,27(4):13-20
十六、十七世纪朝鲜著名诗评家李睟光的《芝峰类说》中有很多王维诗的诗评,通过析评李氏关注的王维诗之拗体、是否袭用他人句、与同时代人比较、诗风和影响等问题后发现,李氏诗评大都颇富新意而圆满可取,其从王维诗中归结出"用字平仄"和"用律平仄"两种拗体,提出王维非袭用李嘉佑句的新论据,对贾、王、岑、杜《早朝》四诗之崭新论析,引宋人诗和高丽人诗与王维诗比较,批评黄庭坚点化王维句之生硬不成语处等,俱是道前人所未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