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2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51篇
管理学   555篇
劳动科学   26篇
民族学   75篇
人才学   120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818篇
理论方法论   178篇
综合类   2470篇
社会学   333篇
统计学   312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390篇
  2013年   273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张建 《兰州学刊》2010,(10):199-201
文章首先讨论了NP1+给+NP2+NP3格式中动词"给"的三个论元为非典型性形式时构成的双宾句式内部的"典型性"和张伯江(1999)归纳的现场给予类、瞬时抛物类、远程给予类三类双宾句式内部的"典型性",然后讨论了NP1、NP2、NP3为非典型性形式时构成的双宾句式和张伯江(1999)所归纳的三类双宾句式之间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82.
从基督教末世论的历史概念到现代历史概念的转变过程,展现了历史时间的构成作用.历史时间的迷惑来自过去、现在、将来之间分离的关系,而这三者的统一性则是最基本的时间现象.真实的历史始终比历史的哲学叙述更丰富,我们看不到作为"完整的"历史的总体结果,神秘是人类经验历史时间的困惑的必然反映.今天,问题并非在于,应不应当要寻找意义和尽力理解历史,而在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努力没有通过历史时间话题,将把握历史意义的含糊和明显的不确定考虑在内.因此,关于马克思、黑格尔和观念史中的历史时间概念的探讨,具有某种历史性提问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
张进德 《晋阳学刊》2012,(1):124-130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序文虽然只有200余字,但涉及小说多个方面的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四库馆臣在继承并理性辨析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追溯了小说的起源,表达了他们对小说虚构性质的认知理念,对小说流派的辨析,对小说价值功用的阐述,从中也可见出《四库全书》不收唐传奇与通俗小说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4.
命运:一个哲学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命运界定为哲学范畴 ,在个体的层面上对命运进行基本的生存论分析 :( 1 )已生 ,必变 ,将死 ( 2 )与他人共在 ( 3)孤独乃是个体的命运 ,而不可修复的缺陷乃是个体的类命运。通过对命运与类命运的分析 ,作者重新探讨了自由与界限、自由与命运、自由与责任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 ,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理解 ,并试图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命运学》奠基  相似文献   
85.
汉语否定副词“不”“没”的类型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否定副词“不”的形态类型、否定副词“没”的语法类别及“不”“没”类的分合等方面对汉语否定副词“不”类和“没”类进行比较,“不”类否定词的形态一致性体现了否定范畴的标记性。否定词不仅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也是判断汉语尤其是南方方言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在类型上亲疏程度的语法参项之一。  相似文献   
86.
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类别"为参照,认为属人的"类"才是自然界的"目的中心",是实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后者主要是就人与人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的"全部"而不是"部分"为尺度,认为所有的人(不仅包括"代内"的,而且包括"代际"的,甚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非人类)才是价值世界的"中心",是应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看来,20多年来学界关于"走进"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只是一个"伪争论":"走出派"批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而"走进派"捍卫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争论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层面就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语义平台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87.
我国目前正在试行的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是住户类抽样调查体系改革的初步探索,选择巴西、日本和美国这三个有一定代表性的国家与我国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了住户类抽样调查体系的发展状况和组织实施情况这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要确立国家统计局在住户类抽样调查体系组织实施中的主体地位;要结合我国实际,把有效利用现有统计资源、减少非抽样误差,提供高质量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设计准则;住户调查体系采取共同的抽样框和共同的样本设计。  相似文献   
88.
给出了用VFP6.0类设计器设计可视化子类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89.
马克思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人学理论,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人学革命。马克思的人的存在论包含四个维度: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人的起点,自然赋予人生命,给予人生产生命存在的材料;人以自然界为对象开展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本质以存在的形式展现出来,确证了人作为对象性实践存在物;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人的精神生产越来越具有相对独立性,人成为精神生产、传播、承载的主体和载体即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物;人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不断突破"受动"(自然和自身种的限制)追求自由,进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解基础上的个体与类斗争的真正解决即人的解放,确证了人作为普遍的自由的类存在物。  相似文献   
90.
人学问题的讨论贯穿荀子整个思想体系。本文立足礼学的视野,以荀子的“类”的思想作为统贯全文的核心,从天人之分、人性的结构性分析和人格修养工夫等方面,对荀子人学思想中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人之安身立命的基础、人之价值如何实现等问题作了扼要的梳理,力图按照荀子的本意把人作整体的、动态的展示,以此透视出富有特色的荀子人学思想的儒学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