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07篇 |
免费 | 304篇 |
国内免费 | 10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44篇 |
劳动科学 | 33篇 |
民族学 | 313篇 |
人才学 | 145篇 |
人口学 | 25篇 |
丛书文集 | 3598篇 |
理论方法论 | 590篇 |
综合类 | 7704篇 |
社会学 | 528篇 |
统计学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228篇 |
2022年 | 254篇 |
2021年 | 334篇 |
2020年 | 277篇 |
2019年 | 271篇 |
2018年 | 96篇 |
2017年 | 192篇 |
2016年 | 257篇 |
2015年 | 390篇 |
2014年 | 757篇 |
2013年 | 629篇 |
2012年 | 833篇 |
2011年 | 893篇 |
2010年 | 842篇 |
2009年 | 891篇 |
2008年 | 1026篇 |
2007年 | 862篇 |
2006年 | 750篇 |
2005年 | 724篇 |
2004年 | 629篇 |
2003年 | 559篇 |
2002年 | 505篇 |
2001年 | 457篇 |
2000年 | 328篇 |
1999年 | 185篇 |
1998年 | 113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75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郑晓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要推动中国目前有关人生问题的理论研究,必须首先探讨面向21世纪中国人生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其中有三点应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应将人生问题研究的出发点从阶级转变为社会阶层,研究的重点是人生观与人生实践有机统一的人生模式问题;二是应注意分析传统中国人与当今的中国人在建构其人生模式过程中所受的因素的影响及其作用;三是在人生理论的探讨中,应该把人死观与人生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帮助人们建构健康的人生观的同时,也要使人们拥有合理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992.
唐秉仁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毛泽东关于社会稳定的论述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大致可以从社会稳定的本质认识、产生社会不稳定的原因、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条件和途径等方面去把握。毛泽东的社会稳定观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3.
994.
高度发达的后现代工业社会,一方面高扬着人的主体性精神,将人自身的力量延伸到自然界的各个领域,使自然在整体上呈现为人工图景;另一方面则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生态越来越处于失序状态。在后现代生态视阈下比较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和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从而审视人类的存在。两者分别展示了现代及后现代时代处于技术力量操控下的生态环境中人类追求的荒谬及其悲剧。这些昭示出人类在后现代背景下构建自然、社会、人三位一体有机健全的整体生态观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99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劳动者的生存需要,还在于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解读马克思体面劳动观并发掘其生成的价值逻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引意义。因为这一思想以人民性品格为价值内核,以正义之维、自由之维、发展之维、幸福之维为价值尺度,在实践层面共同引领劳动主体"三重意识"的培育、劳动实践"三重向度"的建构,回应了劳动者因劳动而体面的应然与实然,有助于劳动者在劳动中感悟美好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996.
实践思政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还是从教育实践哲学的角度,都印证了这一观点。做好实践思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与"三全育人"有机结合;要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为抓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动实践思政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作为实践育人成效,实施多维评价。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1000.
张建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196-198
从清末时期的外交官,民国年间的遗老直至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郑孝胥毕生的从政议政,都与日本存在密切关联。作为清末民初的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郑孝胥的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作,同样体现了对日本轻视——联合——依靠——绝望这样的情感与认知的演变历程。这些诗作中蕴含的演变,其根源既是郑孝胥通过诗作对清廷的忠诚的一种传情与表达,亦是对其九一八事变后不顾民族大义,同日本合作之原因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