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60篇 |
免费 | 195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1篇 |
劳动科学 | 11篇 |
民族学 | 175篇 |
人才学 | 59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623篇 |
理论方法论 | 255篇 |
综合类 | 5327篇 |
社会学 | 329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86篇 |
2022年 | 110篇 |
2021年 | 143篇 |
2020年 | 137篇 |
2019年 | 121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110篇 |
2016年 | 143篇 |
2015年 | 212篇 |
2014年 | 402篇 |
2013年 | 348篇 |
2012年 | 473篇 |
2011年 | 475篇 |
2010年 | 476篇 |
2009年 | 562篇 |
2008年 | 573篇 |
2007年 | 525篇 |
2006年 | 461篇 |
2005年 | 397篇 |
2004年 | 370篇 |
2003年 | 328篇 |
2002年 | 323篇 |
2001年 | 277篇 |
2000年 | 204篇 |
1999年 | 125篇 |
1998年 | 105篇 |
1997年 | 119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翟小华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4):88-89
叠音词在日语中运用十分普遍。语素的重叠,往往能表达一个更加丰富突出的含义,具有其他语言形式所无法代替的特殊表达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日本学界更关心的是合成词整体的研究或某类复合词的研究,对叠音词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因此,叠音词研究在语法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83.
目前的几部内向型汉英词典普遍存在词条义项的对应词的适用性不够理想的问题,笔者从用户视角出发,举例分析了词条的对应词适用性在七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各个方面提出改进意见,以供今后词典编纂之参考。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从浪漫主义和心理分析的角度,解析了红字A和四个主要人物以及不同场景所蕴涵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探讨了霍桑成功地运用多重象征手法,从不同的侧面暗示红字主题,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表现出神秘主义的晦涩。 相似文献
85.
林阳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7)
二胡曲<烛影摇红>因其原始文献资料的匮缺而多有它解,这给人们演奏、鉴赏一代国乐宗师的绝笔之作,及把握、梳理天华先生的思想、精神脉络以便进一步挖掘其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力图滴水成河,综合概括天华先生音乐活动的时代背景、天华先生的音乐思想、天华先生二胡曲的情感思想基调、烛影摇红的文化思想流变、<烛影摇红>的象征寓意等诸多内容,以便揭示出二胡曲<烛影摇红>轻快中见哀伤、欢愉时现无奈、沉醉里出愤激的,借歌舞之事发兴亡之慨的奋争、警示、鞭策与觉醒之深沉意蕴.努力可关筋结,同仁不吝评说. 相似文献
86.
湖南省邵阳南路话 (简称宝南话 )是汉语湘方言的一个土语 ,其中存在不少壮语成分。本文汇集笔者口头的宝南话中的部分混合词 (hybrid)———汉壮合璧词 ,这些混合词中的壮语词素 ,具有充分的“底层现象” ,可以说明邵阳南路地区原来是壮汉两族及其先民共同生活的地方 ,宝南话及其所属的汉语方言的形成 ,是这里的民族融合和汉语最终取代壮语的结果 相似文献
87.
词体最鲜明的外在语言形式和特征乃是其参差错综的长短句式。这种长短错综的句式组合,体现了不同于整齐诗体的表现形式和表意特征;同时对于这种句式不同的表意策略,也是形成词人不同风格的重要因素。词体这种长短参差的句式,具有着细腻层深、曲折婉转的表达特征,体现了中国诗歌语言表意功能向更高层次、更深层面发展的必然趋势。词体的出现,完成了中国诗体由齐言向杂言的飞跃,在中国诗体以至文体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张苏扬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4):22-23
玛格丽特.劳伦斯的文学创作内涵深邃,表意含蓄,充满象征性意蕴。她经常运用这种蕴意悠长的象征手法的刻画和描绘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异化现象,在平凡叙事中揭示令人深思的种种社会问题。所以,劳伦斯的小说具有"旨隐意藏"的蕴蓄之美。 相似文献
89.
对成就清照词的核心元素,历来见仁见智。纵有论及其为忧患意识者,亦多将清照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将忧患意识归之于后期,造成了清照词在内容上人为的“前轻后重”。本文侧重分析清照前期词的忧患意识的成因与在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相似文献
90.
词体在"苏门四学士"手中成了"自遣"的工具,但是由于词人的禀性情怀、后天修养不一,面对贬谪的心理反应也并不相同,反映在词作上就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蕴涵。本文结合具体词作探讨"四学士"在贬谪期间的词作风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