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82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郭学军 《河北学刊》2002,22(6):156-158
老舍是一名文化型作家 ,其小说体现着中国新文学从发生到成熟这一特定时期的种种特征。本文从文化取向、创作技巧、美学风格三方面来分析、梳理其小说文本所体现的悲与喜、中与外、传统与现代等二元性特征的交织碰撞 ,并力图探讨老舍小说所拥有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02.
在清初词坛上 ,伴随着易代鼎革的风云 ,在以陈迦陵为宗主的阳羡词派那里又鼓荡起“稼轩风”的洪音巨响。迦陵以稼轩为旗纛而纵横于词坛 ,充分显示了“中兴”的清词那旺盛的生命活力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迦陵对稼轩的接受 :一、生命际遇与词风 ,二、词风之渊源 ,三、语言和笔法。  相似文献   
303.
李白诗歌具有多种风格呈现,是在盛唐文化氛围、社会习尚、诗人鲜明个性等多种原因下产生的。李白的诗歌所体现的浑雄闲雅、豪中见悲、英雄精神和飘逸洒脱之美,丰富和发展了诗歌的内蕴,在中国诗坛上有了重要的士人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04.
“以悲为美”是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它是通过主客体之间心理距离的调节来达到对悲哀感情的欣赏。这种心理距离表现在各个方面,如经济差别、感情亲疏、血缘远近等。通过对心理距离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看似奇特的文化现象中,蕴涵着普遍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05.
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在Kyle型做市商市场中,假设知情交易者对私人信息的实现值存在认知偏差,研究知情交易者的交易策略、相互竞争及资产定价结果,并比较有认知偏差与无认知偏差时交易者策略行为和资产定价结果的差异。通过贝叶斯更新理论和投影定理求解模型,发现信息认知偏差在一定范围内,市场存在唯一完美贝叶斯均衡,且:(1)理性知情交易者仅基于其私人信息进行交易,非理性知情交易者既基于私人信息,还基于其与理性知情交易者的认知偏差进行交易;(2)理性知情交易者对共享信息的交易强度、期望交易量、期望收益均大于(小于)过度悲观(乐观)认知的非理性知情交易者;(3)过度悲观(乐观)的认知偏差下,市场流动性、资产价格发现效率小于(大于)无认知偏差下的市场流动性和资产价格发现效率。同时,进一步探讨认知偏差与资产定价泡沫的关系。  相似文献   
306.
从先秦时期开始,音乐就已经在文人士大夫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正是在先秦两汉时期,琴筝瑟文学书写积攒了丰厚的文学养料。中古乐器文学文本的建构正是在吸取了先秦两汉时期乐器书写的文学养料、创作技巧与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中古的乐器诗着重对乐器的演奏技法和形制进行描绘,诗中频繁提及的“促柱”“危弦”等演奏技法不仅说明乐器形制的发展与完善,更体现出中古文人欣赏音乐以悲为美的审美旨趣。这种文学艺术鉴赏的悲情审美倾向源自先秦,汉代已蔚然成风,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将其作为文学艺术自觉的标志之一而彬彬大盛,到了中晚唐时期又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