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3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1.
对于南北朝诗歌,历来论者大多重南轻北.通过北朝社会历史、北方自然环境以及北朝士人的生活习惯三方面来分析北朝诗歌的勇武豪放、朴野真率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而北朝诗歌这种独特的气质也为后来唐诗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2.
把苏词的风格定位于"豪放",并忽略其"豪放词"中的"婉约"内质, 是由文学史叙述造成的一种职业性"误读".如果把阅读视角转换成作家作品本身,则不难发现:苏轼的"豪放词"其实是表里不一的"二重矛盾组合体",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外刚内柔".  相似文献   
113.
《国际公关》2013,(5):45-45
初见路畅之,他身着一件斜襟改良唐装,优质的亚麻面料显露出古朴和飘逸,白色衣身与枚红色袖口相撞出新潮和独特,既有归隐之士的智慧与豁达,又有侠义之士的敏锐与霸气,这与我后来了解的他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14.
当人们的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反差,感到非常痛苦时,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庄子的心灵和谐思想,给我们以深刻启发。庄子的心灵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顺其自然、知足常乐和飘逸洒脱。  相似文献   
115.
元曲从音乐文学系统的历史发展而言虽是宋词的后继,但由于传播性质的改变,元曲并不是宋词历史的简单模拟和重复,而是具备了不可替代的独特性.音乐系统的改变、作者群体的身份的改变,以及接受者审美习惯的改变,导致了词与曲不同艺术风貌的形成和基本美学风尚的奠定.考察词和曲的起源及流变可以看出,任何一种音乐文学起源时的传播性质往往会对其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词传播的女性化特征决定了词在以后不管如何雅化和诗化,并且最终成为主要由男性文人群体控制的案头文学,词以婉约为正体的基本观念始终没有移易.曲传播之初的"北人"风尚亦决定了曲的主流始终以豪放阳刚为正体,即使后来出现了"清丽"一派,也未能改变其崇尚豪放脱略的动态美.  相似文献   
116.
张连举 《唐都学刊》2001,17(4):31-32
“飘逸”是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但人们常常由此以为李白的生活个性同样“飘逸”。究其实,从李白的个人经历及其诗歌创作中不难看出,李白一生更多的是壮志无从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幽愤,甚至有时还免不了媚俗。  相似文献   
117.
本文运用辨证的方法,着重阐明虚写和实写两种艺术风格的差异。虚写与实写各具千秋,但二者总是紧紧相联,常常互相结合的,“如此风格方可达于最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8.
欧阳修的词除婉约风格以外还有疏放明快的作品,就其审美特征来说,应归为豪放类。欧阳修的豪放词多以山水、风月为题,表现出一种借外景为遣玩的主体情绪方面的明朗疏放。欧词具有豪放风格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豪放风格的开拓与发展上,欧阳修的词是承接范仲淹而开启苏轼豪放词风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19.
苏轼在任职凤翔期间创作了138首诗歌,其中写景记游诗比重较大。这些诗歌描绘了关中西部的锦绣河山,表达了苏轼对关中西府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苏轼反对暴政、关心民瘼的仁政思想以及苏轼淡薄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追求,具有极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在艺术上突破了此前诗歌的局限,采用了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呈现出豪放清雄的风格特征,形成了苏轼写景记游诗特有的结构模式,表现出了更为成熟的艺术技巧,奠定了此后苏轼写景记游类诗歌创作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120.
关于苏词与豪放词风争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在文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二在界定标准的多雏性,三在接受境况的多变性。因苏词而引发的这些争论,让我们加深了对文学复杂性与多变性的理解,并且提醒我们在进行具体的批评过程中,要注意精细研究与宏观批评的结合、历史生成与逻辑推理的结合、作家作品研究与作家作品阐释研究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