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31.
宁登一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2,(9)
豫剧唱腔音乐分为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现代调五大流派.豫剧音乐丰富多采,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 相似文献
32.
韩丽霞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1):40-42
进入20世纪,豫剧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豫剧的现代发展,是中国当代戏曲发展的组成部分。文人作家的参与,使豫剧在保持鲜明的民间特色的同时,也提高了文化品位,为当代戏曲创作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33.
邱雅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1):166-168
豫剧二本腔唱法,传统上多见于豫东调声腔中,声高音细,具有粗犷奔放、挺拔高亢之特点.板式变化丰富多彩,旋律曲调质朴明朗,昔日深受广大听众、观众的喜爱.它的唱法是根据生理学、解剖学中声带"弛振"原理,把咽壁调节成特殊的状态发出的一种纯假声声音,富有穿透力和表现力.豫剧"二本腔"的唱法,是一条解决男声唱腔中高音问题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4.
李顺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132-140
中国人向来重视婚礼与丧礼,并有在婚礼与丧礼上使用音乐的悠久历史传统。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因为河南省简称豫。1949年后,河南梆子被定名为豫剧。在河南省,豫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婚丧庆典。基督教一向重视唱诗,看重用诗歌赞美上帝。鉴于此,基督教与中华民族文化在当代交融的产物——唱豫剧参与乡村基督徒婚丧礼仪的基督教会唱诗班得以产生。唱诗可以被归类为礼仪;中国人的婚丧仪式属于重大的礼仪。然而,乡村基督教的这种婚丧礼仪是一种排他性的融合,它揭示了基督教对中国传统礼仪,乃至隐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之后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排斥与挑战。因此,探讨基督教团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存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5.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当背扎大靠、手舞令旗、威风凛凛的“穆桂英”唱起这脍炙人口的唱段,剧场里总要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而扮演穆桂英的就是年过八甸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她在舞台上仍然是扮相俊俏、嗓音洪亮,一招一式,风采依旧。不知底细的人,谁也不会相信,舞台上的穆桂英竟是位老太太扮演的。 相似文献
36.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2):110-115
上世纪三十年代全身心投入河南土梆戏改革的樊粹庭先生,于自创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剧目的同时,也把西方的导演调度意识引入舞台,从舞美设计、人物造型、音乐唱腔等方面实施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引导豫剧走上现代化进程,推动其跃升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地方剧种。 相似文献
37.
38.
马金凤,1922年出生,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现任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她6岁随父学艺并演出,非常受观众喜爱,很快获得“7岁红”的美誉。14岁正式登台,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罗焕跪楼》、 相似文献
39.
周媛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9-71
豫剧戏班经历了传统科班时期、改革创新时期和多元化并存时期;传承方式经历了传统科班大班养小班以班带徒、以戏养班的传承方式,改革创新派的专人专地、脱离剧团、以戏带功的传承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的以团代校、学校教育、国营与民办共存的传承方式;传承功能呈现出层层递进、内涵不断丰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0.
李静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195-198
古老的豫剧在过去百年中经历过多次改革与发展,每一次改革都紧跟时代步伐。经过不断的改进,豫剧的主题刻画也由最初的粗线条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细腻深刻,豫剧的表演、音乐、舞美也在经历同样的变迁。比较不同时期的豫剧剧目代表作,可以发现豫剧爱情主题的深化发展和豫剧艺术形式的与时俱进,是豫剧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