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2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皇太极出兵朝鲜、控制蒙古、招抚黑龙江女真是与周边大规模进行贸易活动的前提条件。朝贡、互市、专项采购是后金周边贸易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皇太极以发展生产、致力贸易和战争掠夺三策并用,使社会经济得到位复和发展,为他代明并取而代之打下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2.
《中文信息》2005,(11):30-30
广东人烹粥天下闻名,川渝火锅遍布华夏,粤粥与川锅,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样风格,而偏有人使出“调和鼎鼐”的功夫,将这二者珠联璧合,融会贯通,发明出“粥底火锅”,不可不谓是食界之奇。  相似文献   
103.
华洋义赈会在近代中国救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其在河北省办赈活动的个案考察,深入剖析了该民间组织“有灾救灾、无灾防灾,与其授人以食,不如授人以技”的独特办赈理念。研究华洋义赈会从赈灾到防灾的实践飞跃,对当代的救灾和防灾工作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4.
从1934年湖南赈务看民国时期荒政近代化的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湖南旱魃为虐,灾难深重,湖南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赈灾措施。这些举措虽然大多沿袭传统赈务的方式,但在赈灾机构、赈源募集、救灾方式、信息传递、国内外慈善机构的介入及赈务人员素质的变化等方面都体现了民国时期荒政近代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5.
中国的饮食结构可以概括为南糯北奶,这种饮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对人类长期影响的结果,在南糯、北奶的过渡带存在着奶粥的饮食习俗带,奶粥在中国饮食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楔子演唱会到了最后一首歌,所有的人都在挥舞着荧光棒跟着主唱一起唱,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愉悦又兴奋的表情。大概只有我在忍着眼泪。这首歌是这样唱的:可爱的小吉飞往温哥华,陪在父母的身旁。漂亮的路易依然还在每天不停地烦恼。坚强的阿玲在马来西亚,追逐自己的梦想。聪明的丹丹依然还在应付不断地奔忙……歌词里陌生的名字,其实可以套用在我们身边每一个朋友的身上。时光匆忙,我们各自奔赴在不同的路  相似文献   
107.
近代皖北地区由于传统官方统治失位、特殊地缘因素、文教事业衰败等的影响,区域社会生态加速衰变。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工赈"制度的多元化功能在皖北地区异化为单一的水利建设。由于地方士绅精英在民间"工赈"中的动员、组织职责严重失责,因而在淡化"工赈"效果的同时也进一步导致了整个皖北地区社会生态的衰败。  相似文献   
108.
光绪年间河南灾荒中的官赈特点如下:一是传统赈灾手段滞后,二是资金来源日益社会化,三是地方救灾任务加重,四是重视对灾时社会秩序的维持与重建,此外则是遇灾时多有振兴赈务之举。总体上说,官赈救济效果不佳,此中原因首先在于光绪时期,清政府经过太平天国的打击,已元气大伤;再就是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力。  相似文献   
109.
饥荒与斯文:清代荒政中的生员赈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郑重斯文”理念指导下,清代对灾荒时期的生员实行单独的、具有封闭性质的赈济制度。赈济生员之银米来源、生员赈济之查报、发放,同居的直系亲属之赈济亦与齐民有别。但生员赈济的标准与普通贫民基本相同。饥荒期间,生员群体的操守遭遇严峻挑战。捏报、虚开贫生户数、口数、多领赈票,甚至“以不得赈为无能”、闹赈等现象的发生,表明不少生员已经难以成为道德的楷模,甚者更不惜沦落反面。进一步反映出明清生员群体膨胀,功名出路壅滞以及荒政制度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10.
晚清义赈对近代中国灾荒救济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强烈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救荒体制;使民间广泛地参与到灾荒救济中来;有力地促进了中外合作救灾新局面的形成,并最终促使中国近代赈灾体制得以初步确立。此外,它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和参与社会公益救助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