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2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31.
晚清本土彩票属于近代转型时期的产物。一方面,它是直接仿效西洋吕宋票而创设;另一方面,晚清彩票的兴起尽管体现了国人的一种逐利行为,但也有传统道义文化的支撑,即晚清彩票假“义赈”名号使其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射彩之法区别开来,从而使其在性质上属于近代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132.
本文从“粥”入手,探讨其在中国人的饮食发展演变中与饥饿的联系,并通过回溯历代文献记录揭示中国在历史上各种灾害频发、长期处于饥荒,食粥是无奈之方.从饮食人类学视角看,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历史是伴随着饥饿的历史,粥这一饮食习惯是伴随着饥饿的历史产物,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伴随着饥饿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的粥,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饥饿文化的代表,在其之上产生了许多与饥饿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如礼文化、养生文化等.  相似文献   
133.
药膳与养生     
平昭  刘静 《北京纪事》2014,(2):70-71
正前不久,在北京小汤山疗养院举办的"关爱先行中国百名院长讲健康"活动,来自全国省会或地市级城市三甲医院的100多名院长参加,目标是组建健康科普的"国家队",打造健康管理的"领军人"。活动中安排了科学饮食现场指导,其中药膳占了一定比重,不少院长对药膳发生了浓厚兴趣,有院长饶有兴味地谈到了"冬吃萝卜夏吃姜"的问题。其实,这就是中医的药膳。民间有一句谚  相似文献   
134.
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而在饮食中又特别讲究品味,追求美味享受,将饮食的味觉感受至于首席,讲究五味调和,追求"鼎中之变"。可以说,五味调和是中国饮食的核心。文章将在对中国饮食的"味"感和"五味调和"观进行溯源的基础上,指出"味美"来源于饥饿,饥饿创生"美味",并以粥为例,回观中国饮食文化之"味"与"调和"。  相似文献   
135.
136.
在中国的合作运动中,农村合作运动较为发达,而其中信用合作社又获得了更突出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初,由中外人士合组的赈灾慈善机构华洋义赈会利用赈余在河北等省农村大力倡导信用合作社,以之为中介,低息放款于农民,无论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是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有一定积极作用,因而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并成为以后各省效法的榜样。如是,华洋义赈会在河北农村倡办的信用合作事业便成为中国历史上合作运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对中国以后的合作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7.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彩票借助"助赈"这一资源而产生.中国近代彩票的发行受到时局以及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时社会上对彩票弛与禁态度的交织,更是清末社会道德价值现与经济效用博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8.
陈独秀早期活动资料,有几点过去无人述及,将其整理,以作陈独秀早期活动资料之补絮。  相似文献   
139.
虽然光绪初年爆发的"丁戊奇荒"主要打击了华北地区,但其对中国的另一个重要区域即江南同样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而学界以往的考察,基本上都忽视了从江南的地 方性视角出发来理解这场灾荒的意义,因此在论及中国近代救荒事业的一个重要变动即晚清义赈的兴起时,其判断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在单纯面对这场灾荒的情况下,江南地方的种种反应都贯穿着捍卫乡土安全的地方性立场,而其间出现的江南士绅前往苏北赈灾的行动,在本质上仍是江南自明清以来地方性救荒传统的某种延伸.这就提醒我们.在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时,切不可过于低估内在传统资源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0.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救灾度荒历来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捐赈是民间捐助国家进行赈灾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以《余姚捐赈事宜》为中心,通过对清代乾隆末期浙江余姚的一次灾荒后捐赈的解读,探讨中国古代捐赈组织、实施及成效,政府、地方士绅在捐赈实施中的作用,他们为何支持捐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