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10篇
  免费   657篇
  国内免费   152篇
管理学   1723篇
劳动科学   78篇
民族学   346篇
人才学   317篇
人口学   78篇
丛书文集   5418篇
理论方法论   922篇
综合类   12394篇
社会学   1500篇
统计学   443篇
  2024年   130篇
  2023年   425篇
  2022年   337篇
  2021年   462篇
  2020年   455篇
  2019年   428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392篇
  2016年   471篇
  2015年   845篇
  2014年   1508篇
  2013年   1167篇
  2012年   1426篇
  2011年   1533篇
  2010年   1581篇
  2009年   1627篇
  2008年   1990篇
  2007年   1473篇
  2006年   1213篇
  2005年   1011篇
  2004年   835篇
  2003年   764篇
  2002年   670篇
  2001年   704篇
  2000年   459篇
  1999年   275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也说“来”“去”的空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来”“去”有多种用法,一般人都只注意到它们表实在意义的一面,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有表空灵性的一面。大部分语法书避而不谈,或者语焉不详。该文由对朱著的一点疑问出发,从句子的主语和V2的宾语(句中第二个动词的宾语)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试图总结代表空灵性的“来”和“去”互换的条件,以便从中寻求某种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2.
本文通过对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剖析,揭示了这一理论关于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阐明了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3.
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机构应当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努力挖掘并实现新闻传播的正面效果 ,力求减少和避免它的负面作用。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不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要讲究新闻传播的“度” ,在新闻的选择上 ,在各类内容的比例上 ,一定要加强宏观思考 ,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44.
新世纪档案继续教育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档案继续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全方位性。针对目前档案继续教育存在的缺乏宏观指导、统筹规划以及没有对继续教育资格的认定、继续教育还未制度化等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对策:健全我国档案继续教育的保障体系;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完善教育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制定档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  相似文献   
145.
文章从《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性、真实性与自然性、自由性和审美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特点 ,并指出达到《庄子》理想人格的途径是“忘”、“守”。在此基础上 ,对《庄子》理想人格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6.
本文说明语言信息的形式有表意作用,阐明语内意义的概念以及翻译语内意义的必要性,并从三方面论证可译的理论依据。结合语内形式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言、文化对应状况,探讨语内意义翻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47.
对灵动性的追求是小说语言走向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小说语言在诗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灵动性。如果说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是在和谐的美学理想的统率下营造诗的氛围,在“和谐”的氛围中飘动着一股士大夫式的淡雅、闲适与飘逸之气,显示出特有的灵动性,那么贾平凹、阿城、莫言、何立伟等人则是在语言的锤炼中酿造着诗意,闪现出灵动之美。  相似文献   
148.
149.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征服 ,而是看作主体间的共在 ,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 ,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 ,因而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对生存意义的体验  相似文献   
150.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研究对象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对于文学主体间性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的文艺学研究摆脱本质主义倾向和二元论思维方式 ,从而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按照这种理论 ,文艺活动就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 ,而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 ,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 ,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