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37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朱庆华  吴洁菲 《东岳论丛》2007,28(3):203-204
因时代环境、个性素养等因素的差异,鲁迅、赵树理笔下的农村题材小说风格迥异,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思想启蒙与问题观照;先锋反叛与推陈出新;形而上的心灵审视与形而下的生活再现。  相似文献   
102.
论述了赵树理小说模式在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的个性特征 ,并以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及发展为背景 ,客观评价了赵树理创作的历史意义 ,结合中国当代文坛的现状及走向 ,深入分析了赵树理在当前文坛受冷落的深刻原因 ,预示赵树理小说传统对今日及日后文坛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3.
赵树理的创作与"赵树理方向"并非同一的,二者之间存在微妙差异。前者是作家生命经验和内在文化认同的体现,是由内而外勃发的自觉追求;后者则是意识形态话语阐释的结果,是外在的文化解读,源于一种求证的话语需求。因此,赵树理的创作与《讲话》之间是一种契合关系,而非简单的询唤与被询唤关系。艺术功利主义的创作主张与形式上的创新追求,使赵树理的小说恰好适应了意识形态话语的需求,因而被推崇为一种"方向"。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使赵树理的艺术创作表现出"不合时宜"的游离,因而遭遇无所适从的尴尬。  相似文献   
104.
悲剧与团圆、描神与画形、人物与故事分别是鲁迅与赵树理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异趣在《阿Q正传》 与《福贵》中可得到鲜明印证。  相似文献   
105.
《三里湾》隐性文本的意义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里湾》是一个充满紧张关系的复合文本:其显性文本是作家赵树理按照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而定制的,隐性文本则是作者下意识的产物,而非其创作的本意。这是造成小说在意蕴上分裂症候的深层原因。而这一症候也提示了诸多"十七年"宏大叙事文本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6.
赵树理对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调整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点。赵树理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走向,体现了中国新文学现代性流变的深层动因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7.
乔林晓 《晋阳学刊》2007,(6):120-122
一、从一本书和一篇文章说起1932年,周作人在北平辅仁大学演讲新文学的源流,同年由人文书店将演讲稿整理出版,即《中国新文学源流》一书,系统地建立了他反对载道主义的文学史发展模式,标举的是明代公安、竟陵两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这两种潮流的起伏便造成了中国的文学史。"我们且不谈这位京派文学健将主张的偏颇之处,他的这番论述显然是从历史的考察中为京派文学寻找源渊凭藉。  相似文献   
108.
冯望岳 《晋阳学刊》2006,(5):110-113
赵树理是鲁迅启蒙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真正传人。赵树理早期形成的以科学与民主为魂灵的现代意识和人格理想,使他终生自觉坚持人民本位的民间文化立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大众化方向。他以极具独异风格的、现代性精神品格与民族化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创作,书写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光辉而不朽的篇章。研究“赵树理现象”对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与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9.
赵树理小说"清官"断案模式有两大特征在内容上是典型的"问题小说";在艺术结构上由三板块组成.这种"清官"断案模式有四大贡献和四大缺陷.  相似文献   
110.
赵树理在部分小说中塑造了以"三仙姑"为代表的健忘者形象,这些个体或者群体,都有着忘记受奴役的辛酸与奴役他人快乐相似的健忘的经历。不仅体现出对鲁迅先生国民性批判的继承性,更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赵树理国民性批判的差异性。作家所塑造的形象,虽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压迫或者被压迫的过程中,文化是根基,如果不彻底破除精神中的健忘,农村和农民的解放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解放,农村和农民必将成为民族进步的阻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