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8篇
社会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李恩兰 《山西老年》2012,(10):20-20
1965年后半年,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越南形势一度紧张。中国和越南是唇齿相依的邻邦兄弟国家,抗美援越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时,我所在的部队进入了备战状态,战士们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服,抱着枪,随时准备紧急集合。那时我参军一年多,凭着对美帝国主义的满腹憎恨和报效祖国的一腔热情,我自告奋勇积极报名要求上前线参战,并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相似文献   
12.
曹蕴 《领导文萃》2009,(19):131-132
这句话出自耶鲁大学“言论自由委员会”主席伍德沃之口。当时,正值越南战争之际,美国的社会运动一个接着一个,一浪高过一浪,耶鲁大学自然不能置身事外。面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氛围,他们采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捍卫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越南战争时期,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中国援越抗美,中美之间自朝鲜战争后以间接方式进行了又一场军事较量.但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由原来的对抗走向缓和.双方以务实的态度去处理国际问题,共同的国家安全利益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追寻卡奇亚托》被广泛誉为最优秀的越战小说,它成功地再现了美国士兵在越南的遭遇。将其置于生态批评视野中,我们可以超越看似魔幻、纷杂的后现代叙事,挖掘出作者深层的生态意蕴:士兵们追寻卡奇亚托的过程亦是他们远离战争,重返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越南前党政军领导人、人民军缔造者武元甲于当地时间10月4日在河内去世,享年102岁。已经作古的武元甲勾起了越南以及西方对其生平的回忆,有三点至今被越南津津乐道:第一、参与创建越南人民军队:第二、打赢奠边府战役:第三、作为当时越共军事最高领袖之一,带领人民打败了“凶暴的美帝国主义”,赢得了越南战争的胜利。而西方对武元甲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  相似文献   
16.
韩国基于韩美双边关系以及自身的政治经济发展前景等各方面因素,出兵越南。朝鲜支援北越则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以及为朝鲜半岛的统一营造有利环境。围绕着越南战争,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变化:一方面,越南战争使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一度剑拔弩张;另一方面,越南战争又促使东西方冷战得以缓解,进而间接地影响南北关系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17.
佚名 《百姓生活》2013,(11):62-62
1970年,卷入越南战争而内外交困的美国,放弃了直接与越共军队交战方式,以更“策略”的方式为南越军队提供情报、武器、军事顾问及空中支援。当年夏天,越共军队捕获了美国一个由7人组成的高级军事考察组。美国对这个考察组的营救行动,导致了一场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人蛇大战。  相似文献   
18.
厘清澳大利亚对美国追随政策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澳美关系,也有利于我们理解整个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和美国同盟体系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澳大利亚追随美国参加越战是由于1950-1960年代期间与印尼关系恶化。澳希望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获得美国的安全保护。从追随方式上看,为了把美国锁定在东南亚地区、保证其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战争中去。从追随的收益与代价看,澳越来越深地卷入到战争中,对外政策逐步僵化,丧失灵活性。美军在越南战争的失败也使澳大利亚进一步反思和调整本国的对美政策。  相似文献   
19.
彼得·阿内特(Peter Arnett)是著名战地记者,先后服务于美联社、CNN等媒体,报道过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1966年,他因越战报道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国际新闻奖。1991年,他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开创了通过电视进行现场直播的历史。他还成功采访过萨达姆、本·拉丹、阿拉法特、贝·布托、卡斯特罗等人。  相似文献   
20.
周军 《百姓生活》2014,(8):61-63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越南战争影像资料中,给世人留下强烈印象的莫过于如下两个画面:美联社记者埃迪·亚当斯抓拍的照片中,一位便衣警察持枪击毙一名被捕的越共上尉;美联社记者黄功吾抓拍的照片中,一群越南孩子惊恐奔逃,其中一个小女孩赤身露体双臂伸开,脸上满是恐惧和痛苦。当年,这两张经典照片作为反战标志,广泛见诸全球各种和平运动及报章杂志之中。两位美联社记者因此获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但是,鲜为人知的是照片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