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46篇 |
免费 | 250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901篇 |
劳动科学 | 393篇 |
民族学 | 515篇 |
人才学 | 240篇 |
人口学 | 4690篇 |
丛书文集 | 2178篇 |
理论方法论 | 556篇 |
综合类 | 4916篇 |
社会学 | 1155篇 |
统计学 | 11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201篇 |
2022年 | 215篇 |
2021年 | 268篇 |
2020年 | 264篇 |
2019年 | 214篇 |
2018年 | 128篇 |
2017年 | 260篇 |
2016年 | 389篇 |
2015年 | 506篇 |
2014年 | 1267篇 |
2013年 | 1251篇 |
2012年 | 1348篇 |
2011年 | 1552篇 |
2010年 | 1387篇 |
2009年 | 1274篇 |
2008年 | 1423篇 |
2007年 | 1032篇 |
2006年 | 852篇 |
2005年 | 863篇 |
2004年 | 636篇 |
2003年 | 590篇 |
2002年 | 493篇 |
2001年 | 403篇 |
2000年 | 322篇 |
1999年 | 144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74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31.
西北五省人口经济协调状况及空间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基于人口-经济系统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西北五省各市(区、州)2000年和2005年的人口经济协调状况进行分析,得到人口-经济协调综合得分,进一步进行极差标准化,将西北地区各个地市的人口经济协调状况分为四类,整体上西北地区的人口经济协调度较差,青海省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在Geo-da095i软件平台的支持下,进行西北地区人口经济协调度的空间相关分析,得到Moran散点图,大部分点落在第三象限,进一步说明西北地区人口经济协调度呈低协调度的区域大多被低协调度的区域包围的空间联系形式. 相似文献
132.
133.
134.
以同一产品价值链上不同环节在优势发展空间或区域分布为特征的产品内贸易分工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此背景下,产品内贸易分工中"中国制造"的产业创新与升级问题也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我们从劳动价值论的视角出发,通过比较三次产业间与产业内劳动转移与发展的规律,解析了产业内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移与发展的现象及其原因,厘清了产业内劳动的转移、发展与横向产业理论的逻辑关系,阐释了产品内贸易分工格局下全球利益分配不均衡的根源,提出"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升级,是知识带动下技术与创新的升级. 相似文献
135.
范福生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
主动就近承接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借梯登高、借势发展,是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高密市借鉴江苏省昆山市借势上海发展的模式与经验,立足实际、明确思路;主动作为、全面对接;突出重点、创新举措,"主动对接、率先融入" 青岛城市群,实现了思想观念、行政机制、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科技与人才、信息资源、产业链条等的全方位对接,发展配套产业和"配角"经济,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6.
137.
138.
分析了城市边缘区存在的各种贫困人群,并阐述了由贫困引发的治安、教育、人口健康、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从人口本身及政策制度等几个方面总结出产生各类贫困人群的原因,如缺乏职业技能、缺乏观念引导、缺乏保障措施等。通过归纳与总结提出完善各项政策制度、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会保障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9.
刘军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47-51
甘肃省东南部L村的个案表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其原因在于农村人口流动的持续时问延长与范围扩大,家庭的小型化与核心家庭剧增,老人养老与子女赡养观念的分歧。为此,有必要寻求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40.
雷振扬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6)
帮助少数民族牧民实现定居是政府推出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牧民定居有利于提高牧民生活水平和牧业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推动牧民实现产业转移,促进牧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但牧民定居点建设面临建设资金困难,牧民自筹压力大,草料地不足,生产方式转变难,定居点建设缺乏民族特色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采取综合推进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