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0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篇 |
劳动科学 | 11篇 |
民族学 | 15篇 |
人才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142篇 |
理论方法论 | 32篇 |
综合类 | 331篇 |
社会学 | 23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艳洁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2):89-91
在中国散文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秦汉论说散文在情感与文辞方面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从而呈现出"情欲信、辞欲巧"的时代特色。文章着重分析了秦汉论说散文"情信"、"辞巧"的特色,并从先秦的优良传统、辞赋的直接渗透、文论的侧面推动、社会的现实影响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秦汉散文这一时代特色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2.
"象"具有"可见性","象可以观"是"象"发生作用的基本前提,也是"象"实现其表意功能的根本保障.在先秦典籍文本中,不仅《易》中有"象",《诗》《书》《易》《礼》《乐》《春秋》"六艺"均包含"象".走出《周易》之"象",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产生思想和理论影响.通过"六艺"文本解读,解析"象"的各种存在形态,可以认识到"象"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由此进一步探求"象"与文本的联系,揭示"象"丰富复杂的审美内涵和文本内涵,可以为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民族特征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支持,理清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理论线索. 相似文献
93.
94.
王玉宝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3):9-11
本文摭拾了几个常见的古语词予以训释,或援例以证,或略加申论,或稍作补苴,以期与同()相切磋,俾使训诂在文化传承上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95.
《论语》中首先提出了"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一儒家运用语言的基本原则,对传统语言学的建立,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为了达到"辞达"的目的,《论语》中并不排斥"文饰"."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相应,华实相符.《论语》的"辞达"观,和儒家的道德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96.
罗兰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3):106-109
现代岩彩画由于太倚依赖重来自日本的技法和现代构成而缺乏中国绘画精神,也因此阻碍其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从认识岩彩画与中国绘画的承继关系入手,分析了岩彩画和写意精神结合的可能性并提出融会写意精神和技法重组这两大要素的“岩彩写意画”概念。在此基础上,又从实践出发来谈到了岩彩画与写意精神的具体结合及岩彩写意画的特征。 相似文献
97.
钟振翔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20-23
董仲舒诠释<春秋>的具体思路是"析辞-解指-本事-原志".其中包括两个层次:以语言分析对文本进行诠释的"析辞-解指",以背景诠释、法则诠释和心理诠释对文本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诠释的"本事-原志".这一"以史释经"的方法将重点放在"经",往往是牺牲了史学的客观性以迁就经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8.
倪春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1):31-40
以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诗界革命"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没有进行词体革命,这不仅表现为创作的贫乏,更表现为理论的缺失。而梁启超前期以"雅化"的标准推尊词体,也许是他没有进行词体革命的内在因素。胡适提出"白话词"理论,应该为现代文学史上词体的第一次革命,但还只是文学革命的附庸。曾今可发起的"词的解放"运动,是"诗界革命"以来第一次以词为主体的革命,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丰收;但因为未能领会诗界革命"新意境"的内涵,从而脱离了时代。李冰若和卢冀野之"旧辞新境"的改革,取得了理论和创作的成功,是最接近梁启超"诗界革命"精神的一次词体革命。词体革命经历了四个阶段,经过了三代学人的传递,呈现出不同的词体定位意识,导致各家理论无法调和,很难创造出各种要素完美结合的新词体。但词体革命在语言、格律、意境、风格等方面的探索,对当代词坛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
魅力永存的诗坛奇葩——玄学派大师约翰·多恩诗歌《别离辞·莫悲伤》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艳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6)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约翰·多恩是英国诗歌史上倍受争议的诗人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了约翰·多恩的生平对其诗歌特点形成的影响,接着对约翰·多恩代表作即玄学诗的经典诗歌<别离辞·莫悲伤>中丰富的奇思妙喻和奇特的意象进行了分析,以此来欣赏其作为诗坛奇葩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0.
文章对扬雄、班固等人的文学分类观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共同的特点是依据作品所含政教意义的大小、多少或有无分类,而不是像后世人和现代人一样根据作品的题材、形式、风格等其他标准分类,这表现出儒家诗学对汉代文学分类观念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