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03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汪耀明 《南都学坛》2009,29(1):60-63
西汉辞赋作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较少用理论阐述观点,而更多用创作表示见解。不少人写出许多形象生动、华实并茂、修辞出色、现实性强、以赋讽谏的优秀作品。这些辞赋创作反映了寓有时代气息的文学思想。它表明作家能够认识文学的形象性,争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追求艺术的表现手法,注重表现时代与生活,重视辞赋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72.
赋学研究     
主持人语(刘培):战国秦汉时期是主体意识觉醒的时期,士人们表现出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索。大体说来,当时士人们的人生追求有两个突出倾向,即对富贵利达和长生久视怀着浓厚的兴趣。辞赋作为当时抒情写志的重要载体,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种种人生感受。我们刊发的这两篇文章即是对这个时期辞赋表达人生感受方面内容的探讨。刘向斌的文章探讨西汉赋家对个人命运的焦虑。这个选题相当有意义。从战国到汉代,士人与君主的关系逐渐由宾主关系转变为主仆关系,随着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加强,士人的富贵利达完全掌握在君王手里,这情形正像东方朔所说:“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答客难》)对个人人生价值的追求和无法把握个人命运的矛盾是西汉士人人生苦闷的重要内容。刘文即依此展开论述。文章对西汉辞赋作了极其细致的分析,看得出来,作者是下了大气力的。如果作者能从先秦以来士人主体意识觉醒和人生追求的主要倾向着眼,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如果作者能结合西汉其他文献中表现出的人生思索(比如《史记》),文章将会更为深刻。唐景珏的文章探讨《楚辞·远游》的思想渊源。作者详细地钩辑出作品中的文辞和各家思想的关联,指出《远...  相似文献   
73.
《四子讲德论》是西汉王褒的作品。虽以"论"为名题,尤《文选》归入论类,但这篇是沿用楚辞司马相如的问答方式,且采用纵横家的口气而写作的典型赋作。王褒假设微斯文学,虚仪夫子,浮游先生,陈丘子等四人。王褒居于掌握全局的地位,充分运用四个虚构人物的讨论之妙,达到"宣风化于众庶"之效果。这篇虽然不能摆脱为禄而写的清客文学之讥,但是在修辞造句上,下了极大的工夫;内容上,于歌功颂德之中表现讽喻之义,可谓用心良苦。在当时是属于较少见的长篇说理赋。  相似文献   
74.
王蒙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季节系列"和"后季节系列"小说,可以称做"拟辞赋体"小说.这是王蒙小说文本体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小说体式.这种体式在外在形式上与我国古代的辞赋极为相似,而在内在情绪上则体现的是王蒙历尽劫波之后的世事洞明的通脱与旷达,以及在这通脱旷达前提下的调侃、狂欢与反讽.这种情绪已经超越了古代辞赋"劝百讽一"的模式,成为王蒙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75.
宋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全方位地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是中国美女文学和丑妇文学的全方位开创者和代表作家.从形象学(imagologie)的角度来看,作为男性作家的宋玉在对"他者"(others)--女性的描写方面存在理想化与妖魔化的两极化倾向.他塑造的高唐神女和东家之子是十全十美的丽人和美神,他描写的登徒子之妻则是集天下奇丑于一身的丑妇.中国后代作家描写美女与丑妇都深受宋玉的影响与沾溉.  相似文献   
76.
在中国古代辞赋文学中,感春的传统可溯自屈原。后世对楚骚中伤春之音的祖述继承,往往因两个相关主题──时间与理想的展开,易于产生动人心魄的佳篇。朱子《感春赋》中“悼芳月之既徂兮,思美人而不见”,就是关合两者的凝炼表现。对于如何消释春愁,这在魏晋玄风影响下的赋作中,曾一度出之以真正悦乐的情调,但因个性弱化而难开生面。既忧时又乐道的情理内涵,在朱子等富文学情趣的理学家手中,获得恰当的拓展,表现出儒家情怀与骚人哀怨的融通。朱子《感春赋》在朝鲜辞赋史上颇具影响,先后出现不少次韵及和韵之作。李朝中期儒学家家尤庵的《次感春赋》在精神境界与情理容量上,对朱子原作尤具会心。究其原因,则在于“惟晦翁其不敢忘”的生命热情以及对儒家忧乐观的深刻体悟。赋的感春传统在朝鲜的流衍,是颇具文化意蕴的一个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77.
“班马”的辞赋观与汉代赋学思想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赋学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支配其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是汉代的经学思想,一是辞赋的创作实践。司马迁引入汉儒《诗》学标准,首创辞赋“讽谏说”,开启了汉代赋学以政治实用性价值为标准的核心精神;班固则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充,提出“讽谕”与“颂美”并重的辞赋观,并且透过《诗》与赋之间的关系,对辞赋发展进行了史的勾勒和风格流派的划分,具有总汉代赋学之大成的意义。通过他们的辞赋观可以看出,汉代赋学思想的演进历程即表现为经学致用观和辞赋艺术精神由对立隔膜到渗透融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78.
"养怡"作为古代养生思想的核心,可理解为培养自然平和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也以理解为向着修炼成超越物欲之累的怡然之境迈进。在医学和思想文献中,其表述偏于简括和玄虚,而在辞赋中则十分丰富、生动,尤其在如何才能怡然平和血气畅达方面,辞赋中表现颇多。曹操所说的"养怡"体现了道教的存思与导引等道教修炼方法,追求立功立德与求仙的统一。"养怡"作为颐养情志、关乎心灵超越的成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后人的辞赋创作中,形成了调节心态,超越世俗烦恼,以接近天理的自然之性养生的理念。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为善长生没有与其修炼理论融会的思想在理学那里最终得到完善和完成。宋代的许多辞赋展示了理学养气修炼与养生的情境,使"养怡"最终归之于厚德载物普济苍生的境界,达到了对医学中已有养生观念的消解和升华,成为古代养生理论的有力阐发和补充。  相似文献   
79.
《韩国文集丛刊》所载赋序有150余篇,其中最短者10余字,简明扼要地交代写作缘起,最长者近千字,自成一篇完整的散文。有些赋序本身具有文学性,有些则交代创作动机与背景,有助于我们整体观照韩国辞赋创作以及相关的文化场景,也籍此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体在域外被接受和发展演变的背景。另外,赋序所反映的韩国赋家对辞赋文体的理解亦即辞赋观,对几无专门赋学理论作品的韩国辞赋研究而言,不啻为第一手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80.
宁夏地区历代碑刻铭文和地方志文献非常丰富,为文学、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区域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相当完备的资料。本文以《宁夏历代艺文集》所收录的韵文为基础,参考该地区的历代碑刻铭文和多种地方志文献,分析其中韵文材料的用韵情况,探讨韵文押韵所反映出来的语音史、方音等信息。重要的是,本文还根据古音学知识对这些传世材料进行了辨伪。这样的工作无疑会对宁夏地区历代典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