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70篇
  免费   421篇
  国内免费   133篇
管理学   2620篇
劳动科学   201篇
民族学   523篇
人才学   655篇
人口学   182篇
丛书文集   6466篇
理论方法论   1306篇
综合类   11697篇
社会学   2363篇
统计学   311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539篇
  2022年   519篇
  2021年   575篇
  2020年   417篇
  2019年   390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388篇
  2016年   414篇
  2015年   644篇
  2014年   1754篇
  2013年   1473篇
  2012年   1692篇
  2011年   1804篇
  2010年   1692篇
  2009年   1711篇
  2008年   2289篇
  2007年   1485篇
  2006年   1327篇
  2005年   1341篇
  2004年   1395篇
  2003年   1256篇
  2002年   862篇
  2001年   738篇
  2000年   534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 毫秒
961.
962.
工匠精神在中国古已有之,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也是一种深深根植在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多有体现,先秦诸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工匠精神"这一概念,但在诸子寓言中蕴含了丰富的工匠精神内涵。《列子》是先秦道家典籍,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科技等影响深远。其中讲述的许多寓言故事,深刻揭示出"工匠精神"要达到的三重境界,即专注、体悟和变通。这三种境界是依次提高的,分别代表着能工巧匠、行业专家、在多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  相似文献   
963.
964.
965.
966.
习近平总书记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  相似文献   
967.
文章基于2002-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企业家精神指数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企业家精神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企业家精神的测算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企业家精神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中部和西部,西部地区的企业家精神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各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省际间的企业家精神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其对本省份和邻近省份的经济增长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资本存量和政府干预程度对本省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邻近省份的影响不显著,但总效应均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968.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先进的价值体系来引领,以奠立大学精神,营造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教育中可以具体化为政治信念、国家意识、人道情怀、社会良知、文化底蕴、科学精神、美好情操、善良意志、人格养成,这些价值观可以成为奠立大学精神的指针.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承载并具体体现大学精神,要以明确的指导思想、成系统的建设措施、有成效的制度保障来进行.  相似文献   
969.
李溢 《云梦学刊》2009,30(3):97-103
五百年来中外学界一直用人文主义观点,把米开朗基罗在《创世纪》中的上帝形象解读成人间英雄,将其画旨归结为歌颂人的创造和伟大。其实,米氏《创世纪》中的上帝形象是对摩西的“烈火”、以赛亚的“长衫君王”和但以理的“银发圣父”等上帝原型的承续和再创,其画旨是表达人的悲郁无助和对神的伟大救恩的颂赞和呼求。  相似文献   
970.
杨霓 《学术探索》2009,(2):17-21
现代工具理性文明对个体精神的物化作用催生了审美现代性,其思想的核心是,艺术对现实的否定与反抗作用能使个体产生一种内驱力,去质疑现代异化文明,寻得精神救赎并重新确立自我。然而,审美现代性把启蒙现代性置于绝对对立的位置,缺乏合理性;发轫于现代性中的审美主义却要消解现代性,否定了自身的存在;审美主义变成“精英”空谈,陷入固步自封、“自恋”的怪圈,丧失了对大众的救赎功能;艺术的泛生活化和货币化颠覆了审美主义艺术救赎的主旨。这就注定了审美主义无法实现救赎,现代人在寻求精神自由时无奈地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