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58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21.
明初大规模谪戍文人造就了谪戍文人群体的产生,谪滇文人群体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支,目前学界与之相关的文献整理及文学研究尚不够充分。本文以谪滇文人平显为例,在考订其生平、家世、交游、创作基础上,探讨其与明初镇滇的沐氏家族以及部分谪滇文人关系,并阐发谪滇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平显诗中重画艺、多赠答的写作倾向以及"变怪莫测、豪放不羁"的诗风,既受时代风气之薰染,又寓个人命运之隐喻。  相似文献   
122.
123.
本文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教育方针及其整顿、改进高等教育的行政措施,并对其成就与不足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4.
秦至汉初的户刍确为户赋的一种形式.户赋起源于军赋,其征收形式多样反映了秦代较为灵活的财政管理制度,具备较强的操作性.随着战争结束,汉代户赋改征钱币.卿爵以下(包括卿爵)都要缴纳户赋.户赋征收中严格使用校券,并由乡部根据本乡应纳户赋数量制作户赋征收统计册,最后由少内主管全县户赋的征收、管理和支出.根据里耶秦简,秦迁陵县户赋征茧,并将丝织品进献朝廷作为帝室收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5.
安史之乱以唐王朝与河北藩镇的妥协而告终,故于唐代后期,河北藩镇获得极大的自主权,这其中即包括任用官吏的自由。一方面,河北地区的文职僚佐基本在藩镇辖区内流转,很少进入中央,体现出强烈的地方化倾向;另一方面,亦有少数河北文职僚佐出幕后入朝且仕宦显达,此类情况多发生于藩镇与中央关系缓和的时期,说明朝廷始终未曾放弃对河北地区的控制,并一直在寻求以各种方式重申对河北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126.
在中国当代文坛,贾平凹是一位创作力非常旺盛的多产作家,故乡是他文学情感的溯源地,对故乡、故事、故人的回忆,以及对城市文明的反思,是他一贯的创作主题。考察作家本人的生活习惯、文学追求和作品表达的主题,可以发现贾平凹创作的情感动因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诗歌情感相应和,即怀乡之情和迁逝之悲,使他的作品从创作情感上就具有了古典诗学的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127.
《学术界》2008,(2):312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  相似文献   
128.
王守仁在常德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守仁谪龙场经常德共创作 13首诗歌。其思想特征为 :经过系狱遭贬的痛苦经历之后 ,对官场的勾心斗角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但又无法放弃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初衷 ;在特定山川景物启迪之下 ,经常产生归隐山林的情绪 ;随着贬谪生活的结束 ,归途中产生了一种韬晦得时、潜龙将飞的愉快心情。其艺术特色为 :感情浓郁 ,兴寄深远 ;写景状物 ,山水生辉 ;结句点题 ,水到渠成 ;巧发议论 ,意味深长。王守仁在常德的诗歌创作是我国迁谪文学中一笔有着重要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29.
在近现代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民国中共东北大学是东北师范大学的四个最直接的前身学校之一,它曾经历过两次筹办、建校及建校初期的多次易地迁址的复杂历史演变过程.由于该校诞生于激烈的国共内战时期,频繁转移造成原始的建校历史档案严重缺失和集体记忆的混乱和错位,导致对其筹建和成立等重大历史时间的记载出现严重的疏漏和舛误.根据翔实的历史文献进行考证,可证明中共中央东北局是建立中共东北大学的第一责任者,1946年3月13日是该校的创立日,江华、凯丰、舒群、张松如等四人是决定学校筹建、定名、成立、迁校的关键性人物.  相似文献   
130.
冯峥 《南方论刊》2012,(11):89-92
从阳江人自哪里迁来入手,利用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和族谱资料,把现在阳江各大姓氏的迁入路径作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并对各姓的族谱作了比较说明和论证,对现在阳江人从哪里来,有了条理清晰的脉络和深入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