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5篇
  免费   506篇
  国内免费   39篇
管理学   546篇
劳动科学   66篇
民族学   421篇
人才学   95篇
人口学   36篇
丛书文集   1994篇
理论方法论   380篇
综合类   4560篇
社会学   532篇
统计学   100篇
  2024年   256篇
  2023年   931篇
  2022年   975篇
  2021年   973篇
  2020年   788篇
  2019年   664篇
  2018年   206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366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335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339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东阳市花园村根据"枫桥经验"创新性提出了"花园经验"的做法,在推进乡村治理创新方面有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本文通过总结"花园经验"的主要做法,总结归纳出新时期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就推进乡村治理创新提出相关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长期以来,国家自上而下的社区规划变迁,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组织载体和制度保障,但农民的主体性和社区的自主性依然没有被充分激发起来。文献研究发现,对社区内涵和定位认识的不同理解会产生农村社区建设是基于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还是国家行政权力向基层社会延伸两种演进脉络。以关中袁家村为例,从为何营造、营造什么、怎样营造三个层面切入,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改善民生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产、文、人、地、景”的乡村社区营造,国家规划变迁和社区自主实践相结合。指出乡村社区营造何以成功的启示是“三位一体”现代社区内涵的正确理解及其功能的准确定位,其引发的本土实践体现了国家主导和社会参与的互构效应。  相似文献   
993.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多主体协同是在共同体框架内进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在于其公共性。结构-文化-行动者的三维分析框架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逻辑提供了解释。基于湖南湘西J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案例研究发现,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引导、规范纠偏与压制,科层体系下的权力控制以及集体主义优先于个人主义的道德结构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生产的压力来源;农村熟人社会对人情关系、公共空间对话和乡村精英的培育为该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提供了弹性空间;而个体行动者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利益选择、参与型的意义建构和服务型的价值认同则促使其自主生产公共性。  相似文献   
994.
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寿险普及度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之间的内在关联,深入探讨寿险深度失衡和密度失衡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理论研究表明:寿险普及度失衡会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产生抑制效应,阻碍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实证研究表明:寿险的深度和密度影响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能够平衡区域间的寿险发展,帮助政府改善寿险在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因此我国要加强寿险普及创新力度、实施区域间寿险业均衡发展战略,利用政策扶持等手段促进寿险业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个人风险保障意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995.
乡村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管理基础差、经营规模小、旅游资源分散化等弱质性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提出以政府和社区为支撑体系,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和供应链一体化,推动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希冀利用合作战略来解决乡村旅游企业存在的问题,以推动我国乡村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96.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设计框架中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内在基础逻辑。要构建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的 乡村治理体系,应当积极发掘、传承保护、盘活和创新利用好乡村传统治理资源,推进本土化治理,实现乡村善治的终极目标。 彝族传统文化结构中蕴藏有丰富的治理资源,相关学者早从不同视角做过相关探讨或研究。总体看来,目前,虽然学界以“乡 村治理”作为直接视角嵌入的研究尚少,但是早有学者针对彝族的习惯法、家支制度、德古机制、信仰文化、乡村精英等展开相 关研究。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彝族传统治理资源具有强大的治理效能和实现乡村善治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997.
志愿服务乡村是社会参与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乡愁文化”和“社会理性”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缘由所在;性别、年级、学校类型、了解程度和志愿组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着力点在于智力支持且具有文教活动倾向性,但也存在意愿与行动脱节、认知流于表面、能动性不强、缺乏思想引领以及对小微志愿组织的支持缺位等问题。乡愁文化嵌入大学文化、引入激励机制、打造志愿组织“大家庭”、牢守宣传育人“主阵地”、强化智力支持优势、补齐理论技能短板、关爱“小微组织”成长、构建“三位一体”支撑体系等可有效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  相似文献   
998.
晏阳初:平民教育从中国到世界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阳初先生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社会改革家,是我国早期社会学中乡村建设学派的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平教运动和乡村改造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至今闪耀着进步思想的光辉。本文从晏阳初人生观的形成,其成功之道,以及反映晏阳初晚年平教业绩的国际乡村建设学院等几个侧面,对晏阳初及其事业进行了客观评述和简要分析,并对国外的一些评述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999.
城乡数字鸿沟是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资本赋能或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借助制度嵌入机制,从社会环境层面对农村农民进行国家社会资本赋能,以“由下而上”的全新项目制运作思路,保障民众在数字乡村规划建设中的直接参与;第二,经由组织整合机制,于人际关系层面,通过多元主体联合网络为农村农民进行持续不断的组织社会资本赋能,提升农村农民的对外联通性和开放性,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三,发挥个人跃迁机制的效用,为个体提供兼顾认知和行为能力改造的个人社会资本赋能,帮助农村农民有意愿、有能力地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之中。社会资本赋能可以有效解决由“下不到乡”和“乡村不动”导致的“数字悬浮化”问题,弥合数字鸿沟,从而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