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46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58篇
管理学   937篇
劳动科学   43篇
民族学   312篇
人才学   132篇
人口学   130篇
丛书文集   2640篇
理论方法论   627篇
综合类   4855篇
社会学   729篇
统计学   134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364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330篇
  2020年   302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228篇
  2015年   392篇
  2014年   892篇
  2013年   802篇
  2012年   649篇
  2011年   703篇
  2010年   648篇
  2009年   672篇
  2008年   892篇
  2007年   515篇
  2006年   491篇
  2005年   415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294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建基于实践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历史观,在破解社会历史关系中化解人与自然博弈的非合作特征。这种基于历史视域考量人与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必然导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诊断与批判,为我们超越生态危机的抽象价值观解决方案提供了全新的立场和境域。顺应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的"国家需要",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维度为基盘,整合和超越西方生态理论厘定的话语模式,构架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以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982.
十八大报告用“美丽中国”这一充满诗意和想象的文学性词语来刻画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昭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形态、结构和内容有着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优化土地开发格局,节约生态资源,强化防污治污措施,建立符合生态理性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83.
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教训和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决定了生态文明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现实生态危机深刻反思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因生态危机而提出的生态文明,其道德意蕴源于对道德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即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根本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984.
张碧波 《学习与探索》2005,4(1):138-144
《尚书·尧典》所反映的尧舜时代是中华早期文明产生的时代,处于中华文明史的开端阶段。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这一时期的中华早期文明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典型的东方特点。首先是天人同构的宇宙认知体系。这种天人同构反映了尧舜时代宇宙秩序化以及天与人的关联化的文化特点,开创了极富中华民族特点的文化传统。其次是“王者、智者、巫者”三位一体的政治结构。这种政治结构反映了唐尧王国的历史文化面貌,突出了以王权(神权的代表者)为中心的政治意识,并借此强化了王权的神圣性与合理性。再次是禅让制。唐尧虞舜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主体,“协和万邦”整合部落集团,进而构成国家政体。这种国家政体由于形成过程中的“早熟性”,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某些文化传统,尧舜禹的“禅让”即是部落酋长新旧更替的习惯法在尧舜禹王国的文化遗留。可以说,与古希腊智者学派所揭示的西方古代文明相比较,《尚书·尧典》所揭示的中国早期文明内涵更具东方特点。  相似文献   
985.
本文从审美文化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审美文化与科技文化之间社会功能的差异和互补关系。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也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由于其内在机制的局限可能产生某些负面效应。审美文化有助于科技负面效应的克服,从而在社会功能上形成互补。这种互补只有在两者的渗透和交融中才能实现,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986.
文明转型与社会转型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转型”与“社会转型”是近年来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两个术语,但是,这两个术语往往存在着混用的情况。混用的背景就在于社会自身的变化,“转型”成为一个包括历史学在内的跨学科术语。其实,文明在不同语境、不同层次有不同含义,两者含义需要依据语境、讨论的层次加以看待。在学术界的讨论,两者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在面对历史与现实时需要注意两者的非同步性。  相似文献   
987.
姚丹 《学术交流》2004,(8):24-26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8.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量度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最佳指标。每一个儿童都是宝贵和独特的,他们拥有生存、爱与被爱的权利。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儿童福利事业,关心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在2007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一行于2月11日来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代表民政部和李学举部长对生活在福利院的孤残儿童致以亲切的慰问。  相似文献   
989.
文明及生态文明并非在人类产生之前或与人类一同产生,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对长期以来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消极后果经过认真思索并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结果;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深刻的历史反省。就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独立于其他文明之外,而是以其他文明为基础,渗透于其他文明之中。就它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关系而言,并非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下一个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990.
本文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人民政协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民政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的一项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